太極拳大師楊露禪之:闖京城,楊露禪仗何技? 一、楊露禪的格鬥式。 二、楊露禪技術以摔見長 三、最後的話

文/李通國

楊露禪闖京城與“布庫”必有一戰,而且不會只有一場,因爲滿清旗人中習練“布庫”者,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普通旗人,比比皆是,這是大清立國的本領,國家的大政方針。


習練布庫,有龐大的羣衆基礎,就會有大量的高手產生,更何況,大清國還有自己的職業國家隊——善撲營。

在北京,大清國旗人的大本營,毫無懸念,布庫高手隨處都會遇到。布庫是滿族語,漢族人稱它是摔跤,雖然各有絕技,但大的路數相仿。

1840年代,楊露禪來到北京,儘管有朋友武澄清引薦,但此時的武澄清也只是個剛剛留在京城工作的基層公務員,仕途才起步,即便其巔峯時官職也不過是個局級幹部,在中央算是中層,自然沒有通天的本領。更何況,漢族公務員在單位裏要矮上滿族公務員一頭。武澄清給楊露禪推薦個餬口的工作沒有問題,想要躋身上流社會,楊露禪必須得靠自己,靠自己的本領。

熟悉今日太極拳路數的人,看過今日那些自稱作“太極拳大師”的武士憋足技擊本領的人,無不心生疑問,一百幾十年前,如果大師也是以這種本領闖天下,豈不是要被滿族的布庫揍到爪哇國了!

那,楊露禪同滿族布庫較量使用的是什麼樣的格鬥技呢?         

打破人們對太極拳技擊的認知,一一端詳。

一、楊露禪的格鬥式。

格鬥必有準備進入格鬥狀態的姿勢,就是格鬥式。

格鬥式不僅能使武者的身體處於強有力的狀態,還有利於進攻,有利於防守,有利於轉移,有利於防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不被對方攻擊。格鬥式要符合“以靜相待,以逸待勞;靜則蓄勁,靜觀其變;內實精神,外示安逸”的戰術要求。

中國傳統武術的格鬥式有以下幾種:

1. 高三體步對拳式

2. 高虛步合掌式

3.半馬步分掌式

其中的高三體步對拳式是今天格鬥賽場上普遍採用的格鬥式,多多少少依據個人的格鬥習慣有所變化,但是從來沒有偏離它的基本原理。

那麼,楊露禪會採用什麼樣的一種格鬥式?且看楊澄浦在民國時期拳照:提手上式和手揮琵琶。


不妨對比一下中國跤的格鬥式。

中國跤技術的格鬥式,一般稱爲“跤架”。


上體成半斜面,兩腿微屈;兩腳與肩同寬,上體稍前傾,兩手指鬆開併攏成松握拳狀,上手在前,底手在後,沉肩垂肘,兩手高不過鼻,低不過嘴,這樣爲封門出架的上半身姿勢。然後一腳向前邁半步,腳尖稍內扣,兩腿略屈。上手在前,底手在後;前腳爲虛,後腳爲實。後腳爲底樁。身體重心前腳支撐承負全身40%重量,約60%的體重由後腳支撐。左腳在前稱左跤架,左手必須在前,右腳在前稱右跤架,右手必須在前。在前之手稱上手(上把),再後之手稱底手(底把)。


多麼相似!其實,八卦掌、形意拳等內家拳都是以三體式作爲格鬥式。

按照現代太極拳歷史的研究,一般認爲楊氏太極拳經歷了楊露禪小架、楊班侯中架、楊澄浦大架的拳架演變歷程。小架通常被人們稱爲用架,是一種最爲貼近實戰姿勢的拳架。其實大家可以反觀一下現代格鬥賽場上,用來格鬥的架勢都是重心高、姿勢小,因爲它便於運動,便於動作招式變換的最短、最省力、最快捷的途徑。一個動作姿勢適不適應實戰,格鬥場是最有效的驗證方式。

太極拳中的“提手上式”和“手揮琵琶”,疑心是楊露禪對敵的左右格鬥式,一個多世紀的套路演練,人們新的解釋方式掩蓋了技術的原貌。

太極拳家有自己的說拳方式,這裏只以提手上勢爲例看看拳家們如何來解釋它。

《太極拳體用全書》講述提手上式用法是:對方自右側擊來,我向右轉峯,兩手互相往裏提合,是一合勁,兩腕提至與對方的腕、肘相含接。……提手上式變招靈活,左手可變掤手應敵,左右手可變擠手擠出,也可變捋,一切均以靜待動,因敵變化。意念和勁點在兩掌心。【1】

楊澄甫解釋:拳之打法不一,如甲單鞭式,如乙持左拳以直打來,甲含胸雙手往一處合勁,放在乙左膊上,往前下方沉打,將乙打倒坐地上。此即提手用法也。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也。【1】

這是武術中擊打的方法來闡述太極拳技術的使用方法。

自楊氏的解釋開始,其後新出現的太極拳技術使用解釋方法開始跟風轉向。包括陳氏太極拳家陳鑫等人的解說,他們理論的出現都比楊家要晚。楊澄浦的大架太極拳,架勢寬大低沉,已經是當代人們演練太極拳的樣式了,是民國時期向大衆推廣武術運動改造後的太極拳樣式,它更適合健身演練,距離實戰漸行漸遠。

楊澄浦以來這些太極拳大師都沒有經歷過真正賽場的實戰較量,他們對於動作的理解完全基於自己對於動作的合理想象。這種想象出來的招式使用法對嗎?都對,單單看招式的本身怎麼演繹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隻有經過賽場無數次的磨礪,才能把有效的留下來,把無效的剔除。

畢竟,說拳是一回事,賽場格鬥又是另一回事


二、楊露禪技術以摔見長

與手揮琵琶和提手上勢何等的相似,百餘年的以套路爲訓練中心的演繹,使我們後人已經忘記了先輩楊露禪的太極拳是技擊的基本套路。


他的技擊技術包含在只有三十多個技術動作的套路中。而被現代人稱之爲最實用的摔跤術也是有簡單的套路練習。練習套路是輔助練習,人體對抗纔是主體。世界各國技擊術,有的根本沒有套路,有的只有簡單的套路,技擊纔是他們的核心。

楊露禪的技擊技術中拋法摔法佔據重要的位置,“拋放”技巧是他的技術特長,從他的技術動作中可見一斑。

我們抽取楊氏太極拳的技術動作表象,迴歸它本來的真實面貌。

首先,看一下,我們常見的“倒攆猴”的使用方法。

“倒攆猴”是楊氏太極拳的名稱,陳氏太極拳爲“倒卷紅”,今天普遍稱作“倒卷肱”,一樣的意思,一個動作。

今天對它的實戰作用的解釋是:

“倒卷肱”式即是退步的“摟膝順步”式,它的主要技法是以退爲進,邊守邊攻。假如對方步步進逼,左右手輪番猛攻,我則邊退邊拍擊其進擊的腳或手,另一掌同時擊打對方面部或胸部,或用退左步左手摟開其進擊之右拳,退右步右手摟開對方的左拳,同時用另一手(拳)還擊對方胸部。【2】

普遍地認爲,左右倒卷肱是太極拳掌法的一種,太極拳左右倒卷肱實戰用法是退步防守的同時,左右掌向前推出。這是想當然地用武術中擊打的思想來詮釋太極拳的動作。因爲它並不能充分說明在這個動作中爲何會出現,“一手從肩上向前用力,一手從下向後引”的奇怪演練方法。

太極拳名家傅清泉演示的“倒攆猴”實戰使用方法,則可以完全地解釋兩手的運動方式。確實,倒卷肱實際是一種摔法。兩手合力引拉,以腰爲支點,完成前摔的技巧。

再分析摟膝拗步的實戰用法。

《太極拳體用全書》上述此式用法是:設對方從我左側中下二部用手或中來擊,我左手轉上至胸前向左往外將對方的手或足摟開,右手向對方的胸部按去。這是先防後打、連防帶打法。【1】

如果認爲它的作用是推掌,那“摟膝”就變得毫無意義了,追本溯源,它其實是一種摟抱腰部力量向左旋轉的摔法。

陳氏太極拳中摟膝拗步的解說,重新理解了摟膝拗步的真實含義。它同樣是一種過肩的摔法。

類似地,可能被誤解爲武術擊打的動作還有攬雀尾、如封似閉、野馬分鬃、斜飛式、搬攔捶、白鶴亮翅、抱虎歸山、跨虎、海底針、雲手等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楊露禪的拋摔法技術中,以向前的拋放技巧比較多,也不乏向左右的摔法。

所以,在對陣布庫的較量中,僅從個人特色的技擊技術分析,楊露禪使用的技術脫胎於摔跤,融入拳腳技術,以及通過引、拉、按等技術使對手失去平衡從而實現自己的拋放技巧。楊露禪的天賦和勤奮,陳長興師父的獨到訓練方法,爲楊露禪最終能夠戰勝布庫選手鋪平了道路。

一直以來,那些太極拳練習者幾乎都是以練習太極拳套路、太極拳推手爲主的訓練方式,即便是那些被太極拳大師莫不如此。所謂較技,就是太極拳推手的勁力切磋。

現代大量搏擊實驗,已經證明那些東西不能用來進行人體對抗。

三、最後的話

楊露禪的技術當然與今天的太極拳散手技術有關係,但是時過境遷又不完全像今天的太極散手技術。自楊氏太極拳開始,對太極拳技術動作的詮釋越來越接近武術的擊打方法,而脫離了它以摔見長的技擊本質,反倒是陳氏太極拳保留了較多的原始使用方法。這種技擊方式解釋的轉向,從一個側面提示了太極拳產生的方式。

布庫,楊露禪最大又最爲廣泛的對手,楊露禪勝出了纔有了北京立足的資本,若是相反,我們可以想見,草根的楊露禪即使有武澄清的推薦,也不過是博得衆人一笑,打道回府了。

1840年代的北京城,多的是閒散的達官貴族、八旗子弟,偌大的北京城不乏不嫌事大的看客,楊露禪不能戰勝布庫,太極拳傳播的歷史將要重新寫了。

早期的太極拳散手技術,如果它真是稱作太極拳的話,酷似摔跤。楊露禪闖北京,正是依靠此技藝,成功立足。


註釋:

【1】見楊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極拳體用全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2】見百度百科“倒卷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