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2 太極拳大師楊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劇

太極拳大師楊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劇

作者:李通國

從人們的直覺印象中,“自述”應該是比較靠譜的個人歷史,可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爲了某種利益、目標或目的往往會從下意識中不自覺地扭曲事實本身。比如太極拳名家吳圖南爲了夠着與武術巨匠們說話,把自己的年齡虛長了17歲,其實他本人的太極拳水平也是靠自己腳踏實地練出來,原本不必依靠別人的盛名;繪畫大師齊白石把自己拉長三歲也是這樣的心態,也許是虛榮心作祟,也許是下意識裏的夢囈。如果這是人類自身存在的一種普遍的心理,我們所有人就不必窮追不捨地非要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來說事,你我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人生誰還沒有個虛榮心!

事實上,心理學上有虛假記憶(False Memory)的學說,是指一種人們回憶起了以前沒有發生過的事件的現象。用心理學的說法詳細講就是,人的有些腦區能夠在感知到事物之後,想象一個新的事物來覆蓋原有的事物。因此,一個想象中的生動事件就能夠在我們腦中留下和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同樣的記憶痕跡。這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並不誠實,它會依靠原事件,生成一個並不存在、或與事實不同的的虛假記憶。同時,我們對於過去的特殊記憶並不會永久不變,而是在反覆回憶中留下一份大概的、不精確的印象。理解了人們的錯覺心理,也瞭解了心理學上的上的關於記憶的一些基本道理,我們再來研究一下楊澄浦大師的《自序》中穿越時空的現象,或許有許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就不會使我們驚詫了!

一 《自序》是鄭曼青的手筆

楊澄浦的文化水平有限。按說楊露禪在北京打拼站穩腳跟後,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把子孫送到學堂讀書的,可能是以武傳家的緣故,他的子輩和孫輩的文化水平都不出色,即使許禹生筆下智慧的楊健侯大師也沒有達到著書論說的程度。最早把楊家拳術理論和技術整理出版的是楊健侯的弟子許禹生。爲了教學的需要,把楊家拳術口頭講述的理論及傳承的太極拳技術進行歸納整理,其中也摻雜了不少宋書銘講述的內容,以楊澄浦動範本作爲插圖參照,1921年出版《太極拳勢圖解》,楊氏拳術首次在著作中面世。1925年楊澄甫的親傳弟子陳微明以他追隨楊澄甫習武期間做的學拳筆記爲藍本整理出版了《太極拳術》。一個在北京教授,一個在上海傳播,楊氏拳術開始在大江南北享有盛名。1931年由楊澄甫口述,弟子董英傑記錄編輯的《太極拳使用法》匆忙出版。著作中出現的語言問題遭到同行及弟子的批評,以致著作出版發行不久,楊澄甫就把剩餘的書籍匆忙毀掉,《太極拳使用法》在社會上流傳並不廣。

第一部著作沒有寫好,所以在第二部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寫作時楊澄甫找到了他的著名弟子才華橫溢的鄭曼青代筆,《自序》出現在這部著作中。要深入理解探究《自序》中傳達出的時代情愫,就要了解一下鄭曼青本人。

鄭曼青(1902—1975),原名嶽,字曼青,自號蓮父,別署玉井山人,又號曼髯,浙江永嘉人。鄭曼青從小就聰明伶俐,跟着母張氏習詩書,過目成誦。10歲從汪香禪習畫,四年後畫藝大進。1917年,來到杭州,在這裏結識沈寐叟、馬一浮、經子淵、樓辛壺等文化名人,相與研論詩、書、畫。1920年到北京,在報紙上與名士以詩唱和,受鬱文大學招聘,講授詩學,從而有機會得以結交陳師曾、王夢白等國畫名家,詩畫俱臻進境。1923年鄭曼青21歲時已經是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真是少年得志,說鄭曼青是青年才俊一點都不誇張。鄭曼青的才能不只是表現在書畫上。據說鄭曼青少時多病,隨母捶藥,萌發了用醫藥濟世的志向,25歲時從安徽名中醫宋幼庵學醫,到上海發展時已經是一個精於病理,尤於婦科、骨科別有心得的醫家了,後來曾任全國中醫公會理事長。略觀鄭曼青的成長過程,他出生於偏僻的浙江永嘉,15歲就離開家鄉到了杭州,成長過程中足跡到過杭州、北京、上海等當時文化發展最爲前沿的城市。鄭曼青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正是中國製度文化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種思潮風起雲湧,身居其中的鄭曼青深受感染。

1928年,鄭曼青執教國立暨南大學,又出任上海美專國畫科主任。1931年,與黃賓虹等創辦中國文藝學院,任副院長。就是因爲創辦中國文藝學院,操勞過度,甚至咯血。這次遇到了兩個精通太極拳的同事葉大密、趙仲博,一個月的練習竟然病痊癒了。1932年,鄭曼青辭去一切教職,專從陽湖國學大師錢名山攻經學,決心三年足不出廬。他“壬申正月濮公秋丞家,得晤楊師澄浦。秋翁介,執贅於門”[1],在這一年,他正式拜楊澄甫爲師學習太極拳,也是在這一年鄭曼青接到了師父楊澄浦準備出書的事宜。

楊澄甫《自序》出自鄭曼青手筆。舉一例。一個作者通常有自己寫作和用詞習慣,鄭曼青也有自己的用詞習慣。在《鄭序》中有“於是昕夕研求,鍥而不捨。”一句。“昕夕”比較冷僻的一個詞,就是早晚的意思。在《自序》中有“或單練,或對練,昕夕不輟”之句。顯然是鄭曼青寫作中不經意的用詞方式!《自序》大意也許是楊澄浦的意思,連綴成篇必有鄭曼青的加工成份和寫作技巧。或者僅僅是鄭曼青根據道聽途說的事蹟自己洋洋灑灑的聯想創造也說不定,讀完全篇就會知曉這樣說的理由。

二 楊澄甫與爺爺楊露禪跨越時空相見

聽書不如看書,聽,總是第二手的信息,看,纔是最直接的感受,讀一讀原文,看看鄭曼青筆下的楊澄浦。

餘幼時,見先大父露禪公,率諸父及諸從遊者,日從事於太極拳。或單練,或對練,昕夕不輟,心竊疑之。以爲是一人敵,項籍所不屑學者。餘他日當學萬人敵。

稍長,先伯父班侯公命餘從之學。於是向之所疑者不復能隱,則直陳之。先大夫健侯公怒斥之曰:“惡,是何言?汝大父以此世吾家,若乃欲墜箕裘歟?先大父亟止之曰“此不能折服孺子也。”[3]

楊澄浦少時並不喜歡學習拳技,立志像項羽一樣學習“萬人敵”,就是要做能夠統兵的將才、帥才,從小就有志向。據說,楊澄甫發奮練功是在父親楊健侯去世後感到了生活的逼迫,在這裏這樣書寫似乎有點爲楊澄甫早期沒有用心練功的開脫和美化的嫌疑,因爲楊澄甫沒有熟讀兵書,沒有立志考武舉,也沒有能夠文采飛揚。伯父班侯讓他學習拳術時,早熟的少年直接陳述自己的遠大理想,遭到了父親健候的一頓叱喝。可是,祖父楊露禪制止了父親粗暴的行爲,並說這樣是不能說服孩子的。這看似正常的楊澄浦人生經歷描述中卻與事實上人物邏輯有相悖之處。

問題出在年齡。楊露禪的年齡公認出生於1799年辭世於1872年,而楊澄浦出生於1883年。以此而論,祖父楊露禪去世11年後楊澄浦出生,他又是如何見到爺爺的?尚若楊澄浦所述都是真的。楊澄浦懂事有志向的年齡假定在八歲左右,此時應該是1891年,楊露禪大師若健在應當是九十二歲,這是一個長壽老人的年齡,想一想我們今天身邊經常見到九十多歲的健康老人,百歲也不是很稀奇,只從年齡上推斷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金恩中的《國術名人錄》中說楊露禪享年九十七歲[4],不知依據是什麼,與大衆的記述大相徑庭。若是真的,楊露禪大師的有生之年至少應是(1799—1896),去世時楊澄浦13歲,那麼楊澄浦《自序》中所述一切都成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他的弟子包括楊家後代對楊露禪去世年齡的記述都是錯誤的。如果楊家後人及大衆記述楊露禪的離世年齡是正確的,那楊澄浦就有錯覺的嫌疑,心理學上虛假記憶或許正好解釋楊澄浦所說。用一句話形容是“假做真時真亦假”,這是自以爲真的事情。

三 楊露禪跨越時代的時髦用語

以手撫餘曰:“居,吾語汝。吾之習此而教人者,非以敵人,乃以衛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國。今之君子,祗知國之弊在貧,而未知國之病在弱也。是故謀國是者,競籌救貧之策,未聞有振衰起頹之圖。惟其通國皆病夫。誰復勝此重任?積弱斯貧,貧實原於弱也。考各國之致強,莫不強民爲初步。歐美之雄偉英挺無論矣。即島國侏儒,亦孰非短小而精悍。以吾國人之鳩形鵠面當之,勝負之決,庸待蓍龜。然則救國之道,自當以救弱爲急務。舍此不圖,抑亦末矣。[1]

《自序》中這一段與下一節是連貫一體,都是楊露禪在給楊澄浦講述道理。楊露禪練武教人的目的在“衛身”,在“救國”。因爲他認爲國家的病是因爲“弱”造成的。舉了例子爲證,歐美人的雄偉,還有短小精悍的島國侏儒,都是民強了才國強,所以“救國之道,自當以救弱爲急務”。楊露禪能講出這樣的大道理可以想象是因爲1840年代楊露禪已經在北京打拼了,身居政治中心,自然比鄉土野夫見多識廣的緣故。即便如此,還是讓人有些質疑,疑問出在論述的道理上似乎超出了楊露禪生活的年代。

緊接着假定楊露禪1897年去世時間推論。楊露禪生年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身居北京的楊露禪對歐美列強、日本諸國的情況和大清國內形勢始必有一定的瞭解,那麼對歐美人之雄偉英挺或是島國侏儒的短小精悍的論述都是源於列國形勢的感慨。大清1861年開始洋務運動到1895年因爲與日本的一場戰爭戛然而止。洋務運動的思想是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化、輪船、火車、機器、槍炮、報刊、學校等,認爲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提倡興“西學”、“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建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因此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前期口號爲“自強”,後期口號爲“求富”。這個時期的求“富強”是指軍事和經濟。所以楊露禪提出的“積弱斯貧,貧實原於弱也”,把國家的“積弱積貧”一併歸於體“弱”的思想並不會產生在這個時期,這要等到“軍國民主義”思潮的來臨。

軍國民體育在我國的最早發生,可追溯到晚清時期蔡鍔等一批留日學生的首倡。1902年蔡鍔曾以奮翮生的筆名在《軍國民篇》中提出:“軍人之知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質,不獨限之從者。”“凡全國國民,皆亦具有之。”[5]1903年梁啓超發表《論尚武》,他在文中說:“合四萬萬人,而不能得一完備之體格,嗚呼!其人皆爲病夫,其國安得不爲病國也!以此而出與獰猛梟鷙之異族遇,是猶驅侏儒以鬥巨無霸,彼雖不持一械,一揮手而我已傾跌矣。嗚呼!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吾望我同胞練其筋骨,習於勇力,無奄然頹憊以坐廢也!”,“我不速拔文弱之劣根,一雪不武之積恥,二十世紀競爭之場,寧復有中國人種立足之地哉。”[6]尚武強國的思想在二十世紀初葉開始在知識分子中羣體發酵。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向社會正式提出了有關“軍國民教育”的問題。他指出“當民國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盡此任務,不外乎五種主義。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是也。”認爲“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軍國民主義”就是“軍隊體育。”所以蔡元培說:學校“兵式體操,軍國民主義也;普通體操,則兼美育與軍國民主義二者。”[7]1910年代這種思想通過學校廣泛傳播。

所以,在《自序》一文中楊露禪這“貧實原於弱”的思想有點超前了,不憚我們的猜測,這是鄭曼青的思想。生於1902年的鄭曼青正生長在大變革的新時代中,從十五歲其遊走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對新興思想耳聞目睹,這些新興的思想對鄭曼青如同網絡對2000年代出現的孩子一樣習以爲常,可是沒有見到二十世紀曙光的楊露禪也就沒有機會聆聽晚輩們的奇談。如果確切楊露禪大師是1872年辭世,即使假定的1896辭世,這些思想都是聞所未聞的,能做這樣的鴻篇大論豈不是亂談!

四 民間武師的大志向

餘自幼即以救弱爲己任。嘗見買解者,其精神體魄,固不遜於外人所謂大力士武士道者。餘大喜,叩其術,祕不以告。乃知中國自有強身之術,而一弱至此,豈無故哉!嗣聞豫中陳家溝陳氏有內家拳之名,躡蹺往從陳師長興學。雖不見拒於門強之外,然日居月諸,迄未許窺堂奧。忍心耐守,凡十餘稔,師憫餘誠,始於月明人靜時,舉箇中妙諦以授予。學成來京師,誓本素志,廣授於人。未幾,見從吾學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顧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則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諸若父叔輩暨從遊者。若志在用世,寧鄙視救世之術而不學乎?”餘於是始恍然於先大父之孳孳斯術,且以世吾家,蓋有在也。遂欣然請受教。[1]

本節通過楊露禪的口述寫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楊露禪學拳的原因是“嘗見買解者,其精神體魄,固不遜於外人所謂大力士武士道者。餘大喜,叩其術,祕不以告。乃知中國自有強身之術”,奇異的中國強身之術是楊露禪渴望學拳的最大動力,因爲楊露禪從小就立下了“救弱爲己任”的遠大志向。這是廣府城郊區的青年楊露禪在十九世紀初年立下的志向,一如身居偏僻之地河南南陽隆中的農村青年諸葛亮能曉天下事的博大胸懷和前瞻眼光。外國大力士來中國是二十世紀才漸漸有的事情。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了《馬關條約》,其後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外國人開始大批居住中國租借地。中國武士與外國大力士較技有真實的事件,也有查無實據的傳說。楊露禪見“賣解”者體魄不遜大力士武士道者,顯然是鄭曼青時代想象到的事情。

第二件事,楊露禪拜師陳長興的曲折經歷。楊露禪被陳長興拒絕門外,偷拳十餘載,師父爲他的誠心所感動,在月明人靜的夜晚,把太極拳的真諦和盤托出。這個帶着傳奇色彩的故事成就了後來宮白羽1940年出版的武俠小說《偷拳》的創作主題,鄭曼青敘述這個故事出版時間是1933年,宮白羽莫不是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啓發而創作。如果楊露禪尋求的是內家拳強身健體的祕訣,那麼陳長興祕傳技藝倒也可能是事實。可是楊露禪闖蕩京城被人傳爲“楊無敵”,憑自己的卓絕功夫一躍成爲“北漂”武術家中的佼佼者,以技擊聞名。《太極拳興起——走向都市》中有句話,偷拳只能偷些招式,而技擊不只是招式,更不是一句祕訣。技擊能力的養成,需要針技擊的訓練手段和方法,更需要日復一日的實戰實踐。[8]楊露禪習練的太極拳究竟是技擊的功夫還是健身的道術,這是讓後來人產生多少內心糾葛的一件事情呀!不過歷史的事實是,楊露禪曾在軍隊做教官,有清晰記述的,其子楊健侯也同樣在大清軍隊中做過教官。1895年載漪經清政府同意組建“武勝新隊”,其後改名“虎神營”。楊健侯和吳全佑在其中任教,楊健侯主要教習士兵習練刀術和槍術。這說明楊家所傳功夫也是能用於實戰格鬥的。1912年民國成立前後的時間在新興體育思想影響下,武術教育思想開始悄然轉向,武術在民國初年孫祿堂、許禹生等武術名家的著述中已經積極推動習武健身了。1925年陳微明在上海成立“致柔拳社”之時更是刻意強調太極拳的強身祛病的功效。“未幾,見從吾學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鄭曼青直接爲楊露禪的拳術定位爲強身健體,他用自己時代的思想移花接木在了楊露禪的身上。不過,1933年鄭曼青所寫楊露禪的故事是否是爲大勢所趨的太極拳強身健體功能找到一個歷史的源頭呢?

第三件事,楊露禪來京授拳。

“學成來京師,誓本素志,廣授於人。”

楊露禪來北京伊始就把傳播太極拳作爲自己的志向,廣泛傳播。這與流傳的說法頗爲矛盾,楊露禪主要在王府和軍隊中教拳,有名有姓的徒弟並不多。太極拳最初被上層社會接受,傳播很有侷限性。最重要的是習練太極拳的目的,“從吾學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以此而論,強身健體是楊露禪最初的本心追求。楊露禪教育楊澄浦一直把太極拳說成是“救世之術”“強身之術”。這與傳說中“能打”的楊露禪之形象背道而馳。難道這是世人的一種誤解,楊露禪一開始就只是一個僅僅能練的“武把式”?楊澄浦1931年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中有一句武術行走江湖的用語:“有說一力降十會(有禮),我說一巧破千斤(不錯)”。[9]其實講的就是武術技擊的不同方式。這句話會不會是楊露禪在北京闖蕩時候使用過的江湖話呢?楊露禪的兩個兒子來京城時,楊露禪已經在北京站穩腳跟,在江湖走場似乎沒有可能。而孫輩的楊澄浦兄弟,民國時楊家衰落,有過在北京中央公園教拳賺錢的經歷,似乎也有可能。無論猜測是否正確,行走江湖的太極拳家也是在向衆人講究格鬥的本事。這樣看待太極拳,問題就來了。強調強身健體是否會是楊露禪的本意呢?還是楊澄浦爲適應民國時代的趨勢而對事實做的杜撰呢?“誓本素志,廣授於人”有對一個成功的武術家美化武術人生經歷的傾向!最初來北京打拼,站穩腳跟,討到飯碗纔是最迫切的需求。

 結語

分析楊澄浦《自序》,似乎人們可以讓人洞悉太極拳發展的歷史片段,剛好相反,許多撲朔迷離的事實,反而憑添了許多的矛盾。被捧爲美國社會心理學“聖經”的《社會性動物》一書中認爲:也許你不相信,但是有一個事實是,記憶是一個重構的過程。記憶不像錄音帶或者錄像機一樣客觀記錄事實,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過濾和改造。[7]楊澄浦的《自序》多是虛構,也許有他本人誇大事實的敘說,也有他的徒弟鄭曼青妙筆生花的杜撰。

楊露禪教誨楊澄浦的一段話,可以斷定是後來創作,楊澄浦可能有這個意思,而連綴成篇,用古文儒雅地表達出來是鄭曼青的本事。整篇序中體現的太極拳強身救弱的思想在1900年以後出現,是大時代對武術提出的新要求。孫祿堂1916年出版《形意拳學》就提到內家拳能夠讓民衆健身強體,陳微明在上海創辦致柔拳社主旨就是“養生”,時代使然。在1900年代之前,這種思想絕無僅有。

《自序》是對楊露禪人生抱負的一次藝術誇張,一個傳統文人穿越時空的浪漫主義創作。

註釋

[1]楊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極拳體用全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2]金恩中.國術名人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楊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極拳體用全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4]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蔡鍔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新軍起義;另一件是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1902年2月,他在梁啓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爲《軍國民篇》。

[5]梁啓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曾參與戊戌變法(百日維新)。《論尚武》發表在他創辦的《新民叢報》上。

[6]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任中法大學校長。軍國民教育是蔡元培1912年出任教育總長是提出的教育思想。

[7]李通國.太極拳興起[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7

[8]楊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極拳使用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9]艾利奧特·阿倫森.社會性動物[M].武漢: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