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遇上不丹,幸福是什麼」| 薦書:不丹調頻 Radio Shangri-La

提起「不丹」Bhutan,你或許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有多少人口,首都的城市叫什麼,但你一定有個大致的印象:

「不丹是個神祕的國家。」

你或許還聽說過,這個處於喜馬拉雅山麓上的國家被譽爲: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

- 發明了「國民幸福總值」(GHP)的概念 ,而非像世界其他國家,用國民生產總值GNP衡量發展;

- 世界的淨土;

- 最後的香格里拉。

因此,看到《不丹調頻,我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這個書名時,我是嗤之以鼻的,我想大概又是一本鼓吹以上這些標籤華而不實、毫無深度的旅行指南。

好在,我錯了。

《不丹調頻》,英文書名Radio Shangri-La. 調頻這兩個字,是很妙的。可以理解爲調整頻率,與不丹的神祕搭配起來顯得頗具意味與美感,而書名中的調頻,則指的是廣播電臺FM的意思。我想,這兩者的含義皆有。畢竟,經歷中年危機的作者在不丹找到了自己對於「幸福」的領悟。

作者Lisa Napoli, 生於紐約,居於洛杉磯,從事媒體工作20餘年。當她因一場豔遇而偶然獲得去不丹的機會時,正處於自己的中年危機——事業感情雙落空後,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及幸福是什麼。不丹之旅也成了她soul searching的心靈冒險之旅,試圖尋找自己的解藥。

臨行前,作者也爲外界傳言不丹的神祕與幸福之類的標籤而感到興奮,但當她說,“不排除商業策劃的可能性,真實情況有待考察”時,我便立刻開始喜歡這個作者了。作爲媒體人,這是起碼的中正。

不丹全國只有一個國際機場,即便首都也沒有紅綠燈,沒有鐵路。60年代前出行基本靠走路,1974年對外開放旅遊,1996年國王才批准電視與網絡進入這個國家(但國王同時也承認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而2007年,作者受邀去幫助完善不丹的第一個廣播電臺。

可以想見,出生於美國一大城市紐約,生活於第二個城市洛杉磯的Lisa到了不丹後經歷了巨大的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



不丹森林覆蓋率72%,禁止銷售菸草,人們穿傳統服飾,醫療免費。這個國家或許貧窮,或許是文明人眼中的落後國家。但其實,如果他們一心想發展經濟,恐怕會取消向遊客每人每日收取的250美元旅行稅的政策而向世界大大敞開。但是不丹沒有。不丹希望限制外來衝擊的力量,以力圖保持國家的本樣。

且不說,這裏的人民是否真的幸福,但在喜馬拉雅的山麓上,不丹試圖抵制現代社會的滾滾洪流。

幸福這回事,這麼難,一個國家真的可以爲民衆做到嗎?我想不可以。但是這個國家認爲:民衆的快樂比物資、金錢、經濟指標更爲重要,我認爲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如果不是有不丹這個國家在向世界唱着“反調”,我們大概會忘了,世界不止一種活法,不是每個國家都視經濟、科技、無止盡地發展爲重點。世上還有一個小到不足掛齒的國家,把人民的福祉看得比經濟發展更重要。只是全球化的趨勢難以扭轉,不丹還可以堅持多久呢?


拿我自己來說,2012年初次踏上美國的國土,多麼興奮和雀躍,覺得這纔是人類進程的“唯一正確”方向,至於其他還不如中國的“落後”國家,絲毫不給予關注。那時的我並不懂得欣賞不丹這類“原始”國度,一心向往歐美。

但是,無止盡地追求“更好更快更遠”,讓我們這些現代文明人惶惶不可終日。

作爲一名在洛杉磯從事媒體的美國人,Lisa是這樣看待現代繁忙生活的:

“我討厭缺覺、精疲力竭、疲於奔命,掙更多的錢滿足自己的慾望生活;我也討厭由於擁擠的交通和滿滿的日程,住在同一個城市兩端的好友幾個月才能見一次面的生活。彷彿只有把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的,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

我想不丹人大概不會受到所謂多重任務的困擾,不需要把許多待完成的事情按重要程度列一份清單,然後像陀螺一樣忙個不停,身不由己……不丹人的雙手大概不會瘋狂地發着短信,所以在路上碰見的時候,至少可以用目光“保持聯繫”。

我從來不關注新聞,家裏也沒有電視,因爲我對於新聞媒體並不信任,而且我相信對我有幫助的信息自然會流到我身邊。而作爲20年的媒體人,Lisa也印證了我的觀念,她起先爲自己涉足這個體面的行業而感到驕傲,後來逐漸感到:

“我爲這些新聞給聽衆帶來的影響感到惴惴不安。受到地球村趨勢的影響,媒體將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展現在面前,讓我們瞭解世界其他地方的衝突和戰爭,教育我們應該關注社會中的哪些問題,這些節目讓我們變成了被動的接收器。客廳裏、商店裏、加油站裏不斷投射我們視線的光影圖片,會讓觀衆產生一種錯覺,把別人的表演當成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情況。腦子裏面充滿了對股票市場、選舉、天氣等似是而非的知識,普通大衆們會覺得自己真的瞭解了這些複雜的領域,但事實上,他們瞭解的只是一堆經過剪輯處理處理的採訪和聲音的大雜燴而已。

現代媒體,尤其是廣播電視媒體一般不會給觀衆呈現全部的背景信息,也不會給觀衆沒有加工過的數據、圖片和聲音。很少有人去探究灰色地帶和一些微妙之處。戰爭和飢餓的兒童只是屏幕上的幾個畫面,你可以隨時將其關掉,那些只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無關痛癢的事情,而不是真實的、活生生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從美國第二大城市去了“窮鄉僻壤”的不丹的culture shock我還可以想見;反過來,當不丹女孩納旺從不丹首次去到洛杉磯時,這種反轉的culture shock才真是精彩。

可以想象嗎?不丹女孩第一次看到五層樓高的洛杉磯機場龐大的停車場,整個洛杉磯的學生人口比不丹總人口還多,乘電梯到Lisa18樓的家,洛杉磯的繁華夜景,drive-though 餐廳、咖啡廳,聖莫妮卡海灘,辦公室的茶葉、咖啡、奶油無限免費供應……

而當一名UPS快遞員送貨上門時,這個女孩嚇得暈倒過去。因爲彼時在不丹沒有郵政編碼也沒有地址,所有人的信和包裹要去集中信箱去找。而在這裏,竟然有人專門送快遞上門,這個淳樸的不丹女孩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這背後運作的機制與高效。

對於我們來說不值一提的日常,竟然可以讓地球的上的其他人難以置信到暈過去。


作者是如此描述這兩種文化衝擊的:

“在那兒,我的震驚源於不丹的原始與靜謐。而在美國,納旺的震驚緣於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龐大,各種各樣的混凝土建築,還有所有的東西都那麼精緻。我從不丹回來後感受到的文化衝擊,與納旺第一次看到高度發達的社會時反應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當初我從中國,在北京生活十年後去到美國學習,仍是有很多culture shock. 但我視爲理所當然,因爲美國更加發達,他們種種的一切必然是“對”的,也應是我們學習趕超的方向。然而我們忘了,世界的標準並非只有這一種。不丹死守着大門抵禦外來洪流,重視自然、環保、人民的福祉。

當然這些描述,已是2007年的事了。國王承認引進電視與網絡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後,不丹人民的GHP下滑到了40多名。

話又說回來,不丹人民真的幸福嗎?通過作者的描述,我看到,不丹的年輕人也喜歡美國流行音樂,喜歡嘗試新鮮食物——漢堡薯條,喜歡智能手機,喜歡上網,喜歡卡拉OK。這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世界的誘惑是很多的,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自己去判斷。但不丹政府像一個過分護子的家長,替不丹人民把一切誘惑攔在門外,這樣就可以降低慾望而簡單的生活,這樣對於人民就是好的嗎?我自然也沒有答案。

作爲普通人,不丹人或許並非真正的“幸福”,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丹人的痛苦比其他國民少很多。

很多在發達地區生活久了的人,包括我自己,希望不丹可以永遠保持這片淨土的純淨無染。以讓自己享受現代文明的便利後,還有片淨土可以去,洗洗自己的眼、肺、心……多麼自私的想法。看着人們爲獲取便利及發展而把自然毀壞,卻又希望其他國家的人們可以守住慾望而爲我們守住淨土……

只不過,隨着步步開放,不丹“淪陷”也不過是時間問題。2009年,星巴克出現在首都廷布,2010年,郵政編碼的編排工作開始進行,並開始有了銀行卡、信用卡……

哪怕不丹在“抵制“全球化的過程中失敗了,無論如何,不丹最大的意義在告示世人:人間不止一種活法,不必活在永遠追求更好更快更多及滿足他人期待的噩夢中。

對於這本書,我還喜歡它的一點,在於作者的誠實,她分享了很多見聞、感受,有些也與不丹不直接相關,她的掙扎、痛苦、摸索、敏感,甚至人生的至暗時分,都如實地寫出來,讓我看到有血有肉的真實感。通過她,我也看到,一個人的成長的確不易,但就是這條通往內在之路,無論有多艱難,必須走下去。這是一條英雄之路。

不丹也好,作者也好,給我共同的啓示是——永遠選擇你內在所珍視的一切

~The End~

photos from Unsplash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