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巫故事:放棄英國城堡與家產,住到日本農舍|Venetia與她的花園

Venetia Stanley-Smith, 維尼夏,是一名生於1950年的英國貴族。她的曾外祖父曾任印度總督,並活躍於英國學術界與政界,母親即在英國凱德爾斯頓莊園長大,Venetia的童年也在這如城堡般的莊園度過。

所謂貴族,居住之所內就有博物館,莊園比《唐頓莊園》還宏大,家裏有專門留給皇室的客房,小時候的玩伴是查爾斯王子,曾在牀下一起躲貓貓。

但是身爲貴族,她不能與非貴族階層交談,見自己的母親前需要獲得許可,被傭人照顧,卻不能與他們交心。

骨子裏對於貴族這一套無法認同的Venetia,童年並不快樂,她羨慕普通家庭的孩子們,至少可以肆無忌憚地玩耍,以及和家人朝夕相伴。

19歲的她,決定離開英國,和朋友們湊錢買了輛破破爛爛的大篷車,沿着絲綢之路,一路到了印度。

在印度,她學習呼吸與冥想。身無分文之時,決定去日本。從鹿兒島下船,到了東京,因爲不適應大城市的疏離,轉而到了京都。

現在的她,與丈夫、子女住在京都山間的一所百年農舍。她的花園種着150多種香草,有迷迭香、薰衣草、檸檬香蜂草、金盞花、薔薇、肉豆蔻、蓍草、歐芹、鼠尾草……而光是百里香就有五個品種。

Venetia種植、照料、收集香草,並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食用、釀酒、清潔、染色、染髮等。她說,

Every plant has a role to play. 

Through the garden, I can discover so much about the magic of nature.

植物們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在庭院裏,我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魔力。

在我看來,這正是現代版的女巫山居田園生活。

她的百年農舍沒有安裝紗窗,運用香草來驅蚊。她說,芳香天竺葵可以防蚊,而薰衣草則對付跳蚤特別有效。

她喜歡玫瑰花,珍視每一朵,連即將枯萎的花她也不願浪費,小心翼翼製成乾花。

將薰衣草液倒入融化的蜂蠟,凝固後,擦拭家裏的老木傢俱,保養傢俱的同時,整個家充滿薰衣草幸福的味道。她說,煮出的薰衣草液是棕色的,卻不是市面產品的淡紫色,因此淡紫色薰衣草產品都是人工添加劑的結果。

自制各種香草利口酒:添加金絲桃的伏特加來改善自己的失眠,而添加了迷迭香的利口酒來調理女兒朱莉的精神病症。

家裏的大大小小器具,大到櫃子、榻榻米,小到籃子、框子,選用天然材料,如此,當物盡其用時,原料仍可返回地球。

將各種幹香草混合調配成藥草茶。對付感冒用薄荷和蓍草,肚子痛就喝薄荷魚腥草茶,若想放鬆地好好睡一覺,就來一杯黃春菊和檸檬香蜂草茶。

在遮光的玻璃容器裏,這些自己收集、曬乾的香草茶可以保存一年,而隔年的陳葉,她亦不會浪費,裝入網袋用來泡香草浴。

她就這樣過着田園生活,欣賞山之四季:

“春天,在樹下賞櫻;夏日,白天敞開窗戶放下竹簾屋裏喫瓜,夜裏看煙花;入秋聽金鐘兒鳴唱,秋意正濃時賞漫山紅楓;冬至,圍爐煮酒、取暖。”

說到這裏,你一定以爲這是個美麗的童話——Venetia含着金湯匙出生,任性地放棄貴族生活,肆意地去印度修行,如今怡然地住在風景如畫的京都山間,有着老公孩子熱炕頭,她的整個人生順遂幸福。

不,不,不是這樣的。這不是人生。這更不是我與你分享她故事的原因。

如果說,有人讓33歲的我不再畏懼年齡這回事,那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們,而是這位自願放棄財富、身份,而過着普通人坎坷生活又甘之如飴的Venetia。

偶然的機會,在喜愛的咖啡館看到《京都山居生活》這本書,之後又看了《四季之庭》這部紀錄片。我對Venetia的認識便源於此。

單單隻看看書或者影片,容易令人產生片面的刻板印象。《京都山居生活》一書中,主要講Venetia順應四季的山居生活,種植、運用草藥,生活看上去無憂無慮。因此很多讀者酸酸地說,她可以如此不食人間煙火地美好生活,因爲她是貴族,她不缺錢!

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爲的。而後來看了紀錄片《四季之庭》,我更加爲Venetia的選擇和生活感到肅然起敬。她的出身或許被世俗認爲“高貴”,但靈魂投身地球,過着地球生活,本質上人人一樣。沒有人是順遂的,否則就不用投身地球了罷。

但問題是,如何看待苦難呢?

童年的她,倍感孤獨,從未體驗過來自雙親真正關懷與陪伴。13歲那一年,母親與第三任丈夫的離婚,切斷了她和這位關係良好的繼父的聯繫,而親生父親也在那一年忽然去世。獨自在寄宿學校,她感到嚴重抑鬱。

離開印度前,身無分文的她向母親求助去日本的費用,母親回覆:“你要去日本我們就斷絕關係”。她選擇了去日本。母親反對她與日本人結婚,而結婚後幾年,母親希望她回蘇格蘭共同經營酒店生意,否則別想得到得到任何家產。

她還是選擇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回到日本生活。

在日本經歷結婚,生子,離婚。36歲的她爲了照顧、撫養三個孩子,在租來的家創辦英文補習學校。每天早上趁孩子醒來前,出門挨家發傳單,如此堅持一年,招到180個學生。每天教課9小時。

在41歲那一年,她遇見比自己小9歲的現任丈夫阿正——攝影師、登山愛好者。婚後他們又生了一個孩子,並找到這間百年農舍。

在農舍,纔有了這些看似令人豔羨的美麗生活。而表相之下,她的經歷並不順遂。

女兒朱莉,在24歲成爲單親母親,生完孩子,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原本的朱莉青春靚麗,曾是模特,生病後容貌和體型大變,連生活都難以自理,更不用提照顧自己的孩子,而這些重擔落在Venetia肩頭。

婚後幾年,丈夫阿正忽然離家出走,丟下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原因是愛上了一個法國女人。Venetia一直視阿正爲支柱,他們感情一直很好,她瘦了15公斤。雖然丈夫後來選擇回家,但他常常魂不守舍。後來在一次攀巖中,從山上摔下來,生命垂危……

影片拍攝時,Venenia應該是60歲左右的樣子。與丈夫隔着9歲年齡的差異,白人、女性,和亞洲、男性,有着這些元素的參雜,Venenia的蒼老顯得讓人心疼。當然,這份心疼,僅來自我自己價值觀的投射。

其實,影片中的Venetia,安靜又平和,臉上常常掛着笑,她珍視每一個人、物,以及庭院裏的每一顆花草;在她簡單文字中,反映出她的個人哲學。我看到一個既謙卑又堅韌的她——經歷人生起起伏伏,仍然樂觀面對,善待自己以及他人。

丈夫阿正對於朱莉的病情,並未伸出同理之心,而Venetia反而理解阿正作爲繼父無法理解朱莉的處境。阿正出軌後迴歸家庭,她反而體諒他的處境也十分艱難。

生活對於任何人來說皆非一帆風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孫貴族。如何看待生活,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是永恆的話題與智慧。

Venetia的故事,無非是人類諸多戲劇中,精彩又曲折的縮影之一。人人都會遭遇苦難,但不是人人都會選擇正視苦難,且在可選範圍內把生活過的順心。

她相信一句阿拉伯諺語:一個願望無法實現時,就去追求其他能實現的願望。

Venetia說,“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成長自由自在,是否就真的幸福了呢?我想如果一個人精神上有所追求,那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前,應該很難安然處之吧。”

我亦常常覺得,一個人究竟會成爲怎樣的人,是早有藍圖的,猶如每顆行星有着自己的軌道。因此,一個人,只能做自己,否則會里外感到彆扭。不過,若是自己願意,仍可以偏離軌道、自設航程而行,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改命。而這需要內在強大的驅動力。僅此而已。

至於Venetia爲何會寫下她的故事,她說:

我能堅持記錄至今,原因之一是想借此獲得平靜,這跟孩提時寫日記的初衷基本相通吧。另外,無法用日語精確表達情感的焦慮,也是促使我寫日記的原因。不管遭遇何種困境,動筆時總能讓我萌生“我不想輸給人生,我想超越痛苦”的想法,藉此整理思緒,樂觀面對生活。

選擇怎樣的生活,是否能活出真我,在人生的drama下是笑還是哭,與出身、財富、地位皆無關係。生活於每個人來說,從來都不容易。而在各自的舞臺上如何玩轉這一切,卻是自己個人的選擇。

~The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