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语境,谎言的狂欢

毫无疑问,现在是互联网和全球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特别是我们中国,大量的基站、一条条的光纤编织起了这个花花世界和虚拟王国。这是现代化带来的的便捷,置身其中的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科技的各种便捷服务。

昨日微博看到数据,中国的基站和接入宽带的数量都大幅度领先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那条微博还指出这次中国的远程授课因为有这些作为技术支持,得以完美运转。不过一旦我们明确了现代性具有的反思性,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这样的科技和互联网之下,何容易可以瞥见它造成的巨大的危害。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概念是社交型媒体。从传统的纸媒,逐步过渡到电子化媒体,再到最新的主打社交的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可也越来越远。

这里的近,很容易理解,不说社交媒体对于我们生活有多大的作用,你也知道自媒体前几年有多火爆。个人的和官媒的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并助推了这种形式的发展和流行,我们这些读者更是成为这一场运动最大的同谋。

不少人都知道,前几天略萨的言论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如果我们了解的足够深入,对于这件事情就会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在这里无意去讨论略萨的原话如何,我们清楚的是略萨的原话的确被错误的传达和表述。此后略萨原文的英文版本也被人发布到网上,对于他观点也有不同看法,有的人嘲笑,有的人赞同。

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网友找到了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科技革命让所有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信息不等于文化。文化的功能是培养出批判性的、不满足的公民,他们不会让自己被操控,没有了这一点,科技会让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独裁。

我们对于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太熟悉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心安理得去享受这些它带来的便捷。却忘记了它带来的的“语境”的缺失,也就是《娱乐至死》作者提出的重要观点。最现代的新闻求的是“快”字,第一时间传递信息,但是为了追求速度,却扼杀了重要信息的连贯性。《圆桌派》的一期节目,窦文涛谈到了他们早期的媒体,纸媒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发生后。多方求证后,才敢刊登消息也就是类似短讯。此后事态继续发展,关于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才会有长篇专栏进行详细报道。

如今纸媒已死的论调越来越多人提及,其实这种看法不是一日突然发起,恰恰是科技不断发展,电视、电脑,互联网时代一步步造就的。快、热点、头条成为报道和读者共同的目标。所以目前这种“第一时间”的信息组成和构建,是我们和媒体共谋,绝不是单一的。

因为追求快速追热点,微博热搜、百度搜索,推特的趋势都成为所谓自媒体和新媒体追求的共同目标。一段文字、一张图片和一段视频都可以成为传播的有力媒介。因为它的不连贯,所以剪切成为处理人群的有效手段,完成这一步骤的人往往是为了流量和阅读量,所以它要去迎合主流社会的观点和趋势。就此媒体反思的特性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的是完全的鼓动和刺激性语言。

这要是为什么现在的新闻经常会有反转和辟谣的反复,因为语境的缺失。我们不在乎前后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我们只需要这个图片,这个视频,这段文字,成为吸引人眼球观点的附属品罢了。所谓的信息,更像是被曲解和扭曲的无用观点,而失去了真正信息应该传递的引发思考和准确性。

在这个语境严重缺失的环境下,我们被社交媒体继续捆绑。因为社交媒体往往是舆论引导的工具,它把中国这种水波似的传播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朋友圈一圈一圈扩散开去,这种无益的文章不停传播。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谓的共谋在转发和评论里就这样持续发酵。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自媒体的文章很多时候,不是官媒发布。我们依然乐于接受这些文字,并进行大规模传播。如吉登斯在现代化中论述的那样,我们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于官方某种程度的信任是危险的,更别提这种风险极大的信任制度,居然还普及到了大量的自媒体上。我们进一步放弃了逻辑性更强,更具反思性的的文字,接受了质量低下,充满煽动性的东西。

文字是具有疏离感的,图片也能拥有。这些特性保证了我们可以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消化。这些都在低龄化的趋势,完整语境缺失的环境低下,不断被消解。官方媒体在转向的过程中,被不断裹挟。

毫无疑问,我们享受着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却少有人警惕它对于媒体和报道的打击。现代性让信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的app和pc的网页去了解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信息作为载体发挥体现了现代性的优势。但现代化社会在反思上似乎没有那么明确。我们在推翻和论证的过程中不断反复,那些我们笃信的正确的事物,很有可能在下一个阶段被证实错误。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略萨说的获取信息,获取过程的机制不进行反思,不去考察信息来源可行度。那么我们在推动谎言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继续扮演着同谋的角色。

【首发于公众号私影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