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鳥

幽鳥

在古代詩詞中,有一個常用的意象——“幽鳥”。

司空圖的《典雅》:白雲初晴,幽鳥相逐。

杜牧《睦州四韻》:好樹鳴幽鳥,晴樓入野煙。

韋應物《燕居即事》: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柳宗元《首春逢耕者》: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

顧德輝《青玉案》中的: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

這種帶“幽鳥”的詩句,還能排很長很長。排在一起,才更有趣,纔會感到,原來古人用了這麼多次“幽鳥”這一意象。

什麼是“幽鳥”呢?幽鳥就是幽靜的林中啼叫的鳥。

幽鳥不是沉默的鳥,恰恰是啼叫的鳥,因爲他們的啼叫反而增加了幽靜的感覺,所以被稱爲幽鳥。南朝時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是說明了這種現象。

錢鍾書在《一個偏見》一文中,專門談到了“人籟”,談到了“有聞無聲”。他說:“人籟是寂靜的致命傷,天籟是能和寂靜溶爲一片的””我們忘了鳥囀是在破壞寂靜,似乎寂靜已將鳥語吸收消化,變成一種有聲音的寂靜。此時只要有鄰家小兒的啼哭,樓上睡人的咳嗽,或牆外早行者的腳步聲,寂靜就像宿霧見了朝陽,破裂分散得乾淨。”

可見,自然的天籟,是可以聽見,但是卻是寂靜的一部分。有聞無聲。

爲什麼呢?因爲,這種聲音,不會擾動你的心神。不會擾動心神,於是聽見,也不會打破寂靜。

而“人籟“則不同,因爲人與人最近,人的聲音最容易擾動人的心神,於是,人聲幾乎不能成爲寂靜的一部分,不能與寂靜融爲一片。

所以,寂靜不在於有沒有聲音,而在於有沒有擾動心神。

想起看過的兩句話,一句是“當你超過別人一點點,別人會嫉妒你,當你超過別人一大截,別人就會羨慕你”。另一句是:“乞丐不會羨慕百萬富翁變成了千萬富翁,只會嫉妒比他要得多的乞丐。”

這道理是一樣的。超過別人一點點,還處於與別人能夠相連接的距離內,還可以擾動對方的心神,於是別人會嫉妒你。而超過的很多,離開了對方可以相連接的範圍,對方的心神便再也接收不到可以擾動的信號,於是不會被擾動,嫉妒之心便安頓下來。對於乞丐來說,富翁只是一種遠遠的風景,不會擾動他的心神。

每個人都活成別人的風景,每個人都把別人當風景,這個世界會美好得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