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職場的幸福之路(一)——遇見職場幸福感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爲目標。”

幸福是芸芸衆生趨之若騖,終其一生想要的。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一定是人生幸福感這棵大樹上最不可或缺的一枝。欣欣向榮的個人幸福之樹爲我們的職場幸福感提供充足的養分,職場幸福感又令個人幸福之樹枝繁葉茂。

能否找到通往職場的幸福之路,實現蓬勃綻放的職場人生,對每個成年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畢竟無論你是在體制內旱澇保收,還是自由創業自負盈虧,職場都有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的跌宕沉浮、我們的職場故事。我們用人生中最美好的幾十年光陰爲之播種、耕耘、期待…

那麼什麼樣的職場之路纔是幸福的呢?答案不一定,這取決於每個人內心的需求。在有些人眼裏可能是世俗意義上的名利、地位、財富;可能是目標、攀爬、登頂、再確立更高目標開始新一輪攀爬的過程;可能是自我實現,造福人類的史詩鉅製;甚至可能只是一生專注於一件事的快樂與滿足…等等。

如果把職場幸福感比作一顆鑽石,那麼上面這些已列舉的還有未列舉的維度,就是組成鑽石的各個切面。只有各個切面最大程度折射出自己那一部分的光澤時,整顆鑽石才能璀璨奪目。

職場幸福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種後天的能力,需要加以訓練和培養。因爲職業比人類的出現晚很多,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合作的結果,是個體彼此需要和被需要的選擇。

那麼,如何提升職場幸福力?爲大家提供一個“提升職場幸福力”的可操作的工具包。這個工具包裏有三樣神器,神器1:全面認識職場幸福感;神器2:打造職場持續幸福力。神器3:面對職場創傷,化創傷爲成長力。


            神器1——全面認識職場幸福感

職場幸福感由4個元素組成,分別是投入、積極情緒、自我效能感和積極的人際關係。這4個職場幸福感的關鍵切面,具體的含義:

1.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

也許很多人認爲全身貫注地工作,精神損耗很大,多累人呀,真的是這樣嗎?之前在網上曝光了王健林的一天行程。可以看到他某天24小時,飛兩個國家,到達三個城市,簽約合同,最後還要回公司辦公。就像他自己說的“我這一天天就是在工作中度過的。”

爲什麼王健林工作這樣忙碌,卻總是精力充沛、生機勃勃?答案是——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王健林在忙着實現一個又一個上億的小目標的同時,幸福感成就感寫在臉上。

王健林的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用“心流”來描述。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米哈里,花了25年的時間研究了在工作中進入心流狀態帶來幸福感。最初,他邀請了那些在各自工作領域取得成就的數百位成功人士,包括藝術家、運動員、棋壇高手、外科醫生等人,結果發現他們身上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能夠完全沉浸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無視它物的存在。

後來,米哈里又在全球範圍內收集了10餘萬份研究數據,得到了相同的結論——即人們全身心投入會形成最優體驗即心流,日積月累的心流產生幸福感。

工作中的心流體驗,真正在工作中獲得過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人都不陌生。當我們在工作中全身貫注時,一方面完全沉浸其中,忘記了時間的存在,達到忘我的境界,另一方面也關閉了其他刺激的影響。一邊是忘我一邊是無他,這時大腦的負擔變輕,內心的衝突得到緩解,內心的節奏和秩序被重新找回,掌控感和秩序感讓我們充滿力量,甚至感到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這種巔峯體驗正是專注帶給我們的幸福感。

所以說,職場上,真正累人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在工作中的狀態。職業中,真正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的工作並非錢多事少離家近的,而是能把我們的興趣、熱情、注意力聚焦、整合到一起的。因爲唯有此,你才能體驗到充實、豐富與滿足這些最優體驗,才能體驗到職場幸福感。

看到這裏,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可是我壓根不喜歡自己所幹的,怎麼沉浸其中呀。你們太有才了,總是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的關鍵,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另一篇文章《520,選擇你愛的,越幹越有勁》中有詳細分析。

一言以蔽之,在工作中獲得心流狀態就是工作成爲了自我人格的延伸,成爲你的一部分的狀態;就是當你”沉迷”之時,你感到興奮大大超越了“舒適地麻木”。事實上,在心流狀態下也會有點不舒適,那是在我們舒適區之外的我們的延伸地帶,其中有興奮,有緊張,還會有成長。


2.保持積極情緒。

最能檢驗一個人情緒掌控力的地方一個是家庭,一個是職場。換言之,一個人情緒的痛點最容易在以上兩個地方暴露。

職場是各種負性情緒的集散地,這一點混跡職場的人都深有體會。不論是職場小白還是職場大咖,一入職場都逃不過情緒這一關。作爲職場人,當你馳騁職場多年後,也許某些經歷會隨遺忘曲線逐漸被淡化,但凡是牽扯到你明顯情緒起伏的職場人或事,一定會成爲你的“記憶隆起”。所以,要想獲得職場幸福感,我們要儘可能讓記憶隆起部分承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在職場中,當積極情緒佔優勢了,消極情緒就如同一把撒入大海的鹽無感了,即使積極情緒體驗沒有澎湃成大海,但只要多於消極情緒體驗5倍,那麼你也會體會到職場幸福感的。


3.高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爲的自信程度”。在工作中我們越相信自己有能力勝任,並越有能力完成,自我效感就越高,這是職場幸福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由於職業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並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時候討論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聯繫的自我效能感。


4.積極的人際關係。

人總是活在關係中,需要與人連接,人有多少種角色就有多少種人際關係。好的關係滋養、豐富着我們,不好的關係束縛、消耗着我們。正如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無論一個人多麼有能力,在職場上都會或多或少和除自己之外的同事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每個人都是職場關係網格上的點。我一直認爲職場人際關係是所有關係中最複雜和難處理的關係。職場的特殊性決定了,職場人際關係既不像親密關係那樣近,也不像陌生人關係那麼遠,它是一種合作與競爭並存、制約與反制同在,亦敵亦友,非敵非友,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有時候處理職場關係上的隱性耗能比真正幹工作時用掉的顯性耗能還多。關於這點心理學家阿德勒早就告訴我們了:“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

所以,要想走通職場這條路,應該學會成熟處理同事間的關係,有時需要花費一些必要的精力用於締結積極的職場人際關係。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4個因素都可以用來衡量職場幸福感,但一個因素滿足並不能斷定爲真正的職場幸福。只有4個要素都最大程度得到滿足,職場幸福才更持久,也更有戰鬥力。

就比如自我效能感,很多人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和豐厚的資產,但他卻絲毫不覺得幸福,這就是因爲其他部分都缺乏。所以,要想最大程度調動一個人的職場幸福感,就要儘可能多地滿足投入、積極情緒、高自我效能和積極的人際關係這些要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