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记录历史


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内最高的文学奖项,每届我都会关注,但能否阅读获奖作品,随缘而定,所以所读历届茅奖作品,数来也是寥寥。

今年,我买齐了第十届茅奖的五部作品,其中李洱的《应物兄》在茅奖公布前已读。就篇幅而言,梁晓声的《人世间》最长,分上、中、下三部,《应物兄》次之,上、下二部,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次之,却也厚重,徐怀中的《牵风记》最薄,显得没有分量。当然,我们断不能以篇幅来界定一部书的价值与份量。

目前,仅《主角》未启封,《人世间》阅至中部,其余三部阅毕。如个人对所阅之书作出评价,《人世间》第一,《北上》第二,《应物兄》第三。《牵风记》断不配茅奖,有高光的故事背景,情节却令人匪夷所思,语言与人物脱节,难以服人且不能让我浸入其中,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是对高龄老资格作家的安慰?当然,从故事的时间跨度、写作难度以及艺术价值来看,《北上》排第一也未尚不可。

《应物兄》中,作者儒学知识的深厚储备及涵养令人佩服。《北上》围绕大运河百余年的生生不息以及生活在现实之河、历史之河的几代人的命运展开,岁月起伏,命运坎坷交错却又脉络清晰,让徐则臣不愧为70后作家的中坚,也无愧于北大中文系出身的背景。

至于梁晓声,是五人中我最早接触的作家。上世纪90年代,我读了他好些作品。他与我父辈同龄,是较早写知青小说的,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亲情系列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世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跨越四十余年,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普通百姓命运的跌宕起伏。比之同为现实主义同获茅奖的《平凡的世界》,该部作品时间跨度更大、人物更为庞杂,描写更为细致。梁晓声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摩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让这部作品充满了真实的力量和极强的代入感。看来,作为当代多产的作家之一,进入新世纪虽寂寂无声,却是在高校讲台(后入北京语言大学从教)沉淀以厚积厚发。

之所以看好《北上》与《人世间》,可能与我个人好恶有关。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记录现实与历史的。历史书,从来是粗线条的,是有美化和简化的,历史的主角似乎也从来只是有影响的大功大过之人,而万千寂寂无名的普通人却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和无尽的尘烟中,即使在宗族流传的族谱中也只是一丝痕迹而终致一片虚无。好的文学作品,应似一幅对人类过往所作的一幅工笔画,让后人知道前人经历了什么,人类是如何深深浅浅地接续走来。

有时,人类的愚蠢、虚妄、狭隘,不是因为看不清现实和未来,而是因为不曾回望历史或者看不清历史,如同身处迷雾。感谢有诚实、理性的作家,以深沉的思索、以悲天悯人的笔触和情怀记录一个时代的缩影,描摹历史渐去的背影,让我们不致遗忘前人的苦难与辉煌,不致看不清我们来自何方?

然而,当今时代,变化急遽,光怪陆离,又该如何准确记录呢?又有谁会愿意静心记录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