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舞江南

圖文 | 㰒燚

江南之旅缺了尋味就得大打折扣。

我對喫從沒研究,黃土地長大的孩子雖衣食無憂,對喫總以爲飽即好。在廣東呆過很多年,普天下都說食在廣東,卻沒引起我對喫的興趣。

初到廣東喫飯想來可笑之極。老舅家在東莞,喫飯時舅母說喝湯喝湯,巴掌大的碗,瓦罐裏盛出的青水蓋着碗底。我有些懵,搞不懂這是幾個意思,北方人喫飯大海碗一端,稀里呼嚕淋漓酣暢。這半口稀湯寡水都不夠溼喉嚨,這那是哪門子喝湯,簡直就是出洋相。

這湯喝的那叫一個難受,一口下肚恐嚇到老表們,舅舅舅母肯定清楚老家習俗,你一口氣喝八碗她也不見怪。土生土長的表哥表姐定會被這喝相嚇着,要個大海碗估計那罐湯倒不滿,吸溜乾淨也不會飽。無奈只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學着他們的樣子細品慢嚥,湯沒喝出啥滋味兒,人倒難受到崩潰。廣東的湯是出了名的,天長日久入鄉隨俗,如此這般漸喜歡上這裏的湯。

那裏的早茶,那裏的湯粉、卷粉、米粉。那裏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四條腿的除了板凳不喫外,各種飛禽走獸皆盡登上舌尖。

可惜多年的廣東美食並沒讓我成爲喫貨,但近些年的江浙之旅倒吊起我舌尖,讓我意識到喫在地理意義上江南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淮揚菜與粵菜不同,八大菜系南甜北鹹,可淮揚菜卻偏淡不膩,好似不太理會南菜這一套,自我獨樹一幟,不像廣東人炒菜時不時挖一勺子白糖,嘩啦啦撒滿鍋。

以前較少到江浙這些地方,去過較多的上海也沒觸到出奇的地方菜品。隨着走馬蘇錫淮地的增多,開始接觸常州菜的煎溜燜燉,品嚐無錫菜的肥而不膩,喫遍蘇州菜的精美爽口。

首識正宗淮揚菜爲做客淮安,當地朋友帶去一個叫下河古鎮的地方。高大的古牌樓巍然聳立,踏着七拐八拐的石板路,明清小巷幽暗的燈光,臨水青磚黛瓦的民居,讓人仿若置身明清興盛的江南。

走進一處曲徑通幽的院落,門頭懸有文樓字樣的招牌,滿桌菜相讓人急不可耐。特別是那蟹黃湯包喫法頗新奇,滿兜湯水筷子很難夾起來,這包子卻非北方包子喫法,要先用吸管吸盡湯汁,然後纔可夾着麪皮蘸調料進食。讓我折服的是文思豆腐,那刀工叫一個厲害,切得細如髮絲,條條均勻,品味清香嫩滑,入口即化。還有響油黃鱔、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不一而足。道道色香各具千秋,食材不見得珍貴稀有,但品相精緻悅目,口味甜鹹適中,溫爾文雅,回味無窮。

當地主人也是實誠兄弟,事先定這喫飯也不說一聲,只顧憨厚招呼喫飽喝足。後知文樓爲當地赫赫有名百年老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店,淮揚菜傑出代表店。蟹粉湯包爲文樓鎮店招牌,當年乾隆下江南享用後讚不絕口。周總理少年時楫舟前往嚐鮮,更是當地人待客首選之店。非事先預定不予接待。我們席位爲寬敞大包間,可見主人好客的熱忱。

去過湖州盡享太湖水產,再下揚州遊走瘦西湖。徜徉揚州東關老街,一碗蓮藕粉湯圓使我爲之傾倒。明清風格的店堂,四個杏般大小的褐色湯圓,入碗自然排置有序,青花瓷碗下圓上翻,上桌那叫一個拍案叫絕。淡淡的藕香沁人心脾,略稠的湯汁渾身舒爽,慢攪細品,靜坐呆望,故往那悠悠江南令人神往。

到江南只賞水鄉青磚黛瓦,小橋流水,輕舟微蕩不足以知江南,不深品美味絕對是一場憾事兒,絕對是不完美的旅途。

嘗過醉人美味,我終於弄懂江南何以才子輩出。這裏不像北方土地貧瘠,人們常年爲生計勞作,民以食爲天,喫飽成北方人天大的事兒,餘之皆可視之小事了。魚米之鄉的百姓衣食無憂,精神享受隨之成爲民風,教育漸成世代傳統,從而才子佳人星空閃耀。

江南適宜的氣候,不疾不徐的慢生活,豐富的食材,造就了人們想着點子,變着花樣研究美食,天長日久淮揚菜自成體系,最終成爲國宴享譽全球。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到江南除美景外,一定要讓美食在舌尖盡情起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