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體系的建立

      從2009年畢業後,開戶進入中國的股票市場,期間小打小鬧,賺到了一些小錢。也自學過股票,基金,債券等品種的業務知識,拜讀過論壇裏的精華帖,買過不少介紹各種投資理念的書籍,打算吸取大牛們的成功經驗,能爲未來的交易形成自己的套路。奈何發現路漫漫,其修遠兮。中途由於買房,小孩出生等各種生活的經歷,也退出投資(其實說是理財更合適)活動很長一段時間。

      隨着年齡的增長,感覺還是要在低風險投資的路途上重啓征途,希望能爲未來修築一道護城牆。所以特開字帖。記錄一些對自己產生共鳴的投資思路,理念,期許在思考中,砥礪前行。

 

下文引用自集思錄大V 駱駝兄

====================================================================================

容我簡單敘述一下,這是指導我未來投資的根本哲學。

1、 認知不完備的問題是否可以解決?
先說結論,我認爲解決不了。
在信息傳播便捷的年代,隨便輸入一家上市公司的名字,搜索引擎就能提供成千上萬條搜索結果。這讓散戶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爲自己對上市公司的認知是完備的,敢於拿出全部身家去賭博。
但在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了什麼,而是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就好比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你只摸到了象鼻子,就算你清楚象鼻子上有多少根毛,對於建立起大象的總體認識也毫無益處。
在投資決策過程中,你把自己知道的內容掌握得再精確,對於未知內容的理解也毫無幫助。
所以,散戶投資個股先天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與個人素質無關。我甚至認爲,那些專業的研究機構也是如此,也就是比散戶少犯一些低級錯誤而已。
基於這點認識,我決定不再關注個股。

2、 投資和投機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投資者和投機者相互之間看不起,前者認爲後者是賭博,後者認爲前者是書呆子。

在我看來,也許並沒有那麼大的衝突。
投資者關注標的內在價值的變化,買入價格低於價值的標的,賣出價格高於價值的標的;
投機者關注標的供求關係的變化,他們認爲標的內在價值沒有統一的標準,無法量化,只要認爲未來買入資金比賣出的多,價格就會上漲,就可以持有。

投資者的收益來自於分紅、以及價值被市場發掘過程中標的價格的上漲,而標的價格的上漲其實也依賴於供求關係的變化;
投機者的收益則僅僅來源於供求關係的變化導致的價格上漲。

這麼看來,投機應該是更接近本質的行爲。

在A股市場分紅如此低的情況下,投資者的盈利最終也得依賴於供求關係的變化來實現價值,爲什麼還要去研究內在價值,而不直接研究供求關係呢?

3、金融市場是隨機的還是規律的?
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是否完全不可預測?
如果是,研究投資策略就是毫無意義的事。但如果完全否定隨機性的存在,也是很偏激的觀點。
應該說金融市場價格波動是隨機性和規律性相互迭加的結果。隨機性是指未來不可預測因素和投資者個體行爲對價格產生的影響,規律性是說投資者在特定處境下其行爲模式共性對價格產生的影響。
隨機性是不可預知的,不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不要試圖去研究未來將要發生什麼事情、也不要預測價格發生變化的具體時間或幅度。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當前狀況下,選擇哪個方向具有優勢,什麼樣的方法具有正向的期望收益,其他的只能交由市場去決定。

4、金融市場是長期可預測還是短期可預測?
在金融市場裏,大部分人最終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金融市場短期波動不可預測,長期趨勢更好把握”,果真如此嗎?
我個人的觀點是,金融市場預測好比是天氣預報。對於天氣預報,我們知道,未來一兩天的天氣狀況,往往預報比較準確,但一個月以後的天氣,目前根本無能爲力。我這麼比喻,並不是毫無根據,因爲大氣環境和金融市場都屬於典型的“混沌系統”,當前的變量,只會對未來非常有限的一段時間產生影響,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變量的影響越來越弱,新的變量將會成爲主導因素。就算分析過去一年的氣象信息,也無法預測一個月以後的天氣狀況。
那麼,金融市場的投資者爲什麼普遍認同“長期可測、短期不可測”的觀點?這得從概率上來解釋:
我們先假設投資者的策略都是無效的(實際上也是如此,絕大多數投資策略盈虧比都接近1:1),以一年爲期限,分別考察長線投資者A和短線投資者B的投資業績。
長線投資者A:這一年只做一筆交易,持有期限一年,結果有50%的概率盈利。
短線投資者B:平均每天做一筆交易,一年交易200多次,這種交易頻率,大數定律將發生作用,再考慮交易成本,其獲得盈利的概率趨近於零。
這樣一來,差不多有50%的長線投資者會獲得盈利,他們會把這種運氣歸功於自己的預測能力。而短線投資者,如果沒有方法,虧損是必然的,長期下來,也會得出“長期可測、短期不可測”的結論。這統計學裏,這屬於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5、如何平衡可預測性與收益率之間的矛盾?
現代科學理論已經說明,對混沌系統進行長期預測是非常困難的事,相對來說,尋找一種佔優勢的短期預測方法更可行一些。但是,金融市場價格產生可觀變動又需要一定的時間跨度,如果持倉時間太短,也無法獲得可觀的收益。
若想獲得可觀的收益,在保證預測可靠性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延長持倉時間。

6、投資策略的本質

從本質上來說,投資策略想要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必須建立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之上。這種不對稱表現在兩個層次:

【利用未公開的事件獲利】
先於市場知道對資產價格有着顯著影響的事件(比如尚未公開的資產重組信息、財務數據等)。對於這種事件,市場參與者都能做出正確的評估,先於市場知曉就能從中獲利,但這種情況不但涉及到法律問題,而且只有少數“消息靈通”人士才能做到,不具可行性。

【利用未公開的邏輯獲利】
金融事件同時被市場投資者獲取,但不一定能夠被所有人注意並做出正確評估。以技術分析爲例,技術派人士認爲:價格的漲跌本身就是一個事件,它會對資產價格的後期走勢產生影響。這裏面主要有兩類模型:一類稱之爲動量模型,認爲資產價格呈趨勢運行,前期上漲的,以後還會上漲;另一類稱之爲反轉派,認爲價格波動符合中值迴歸定理,漲了就要跌,跌了就會漲。
但我個人認爲,這兩種認識都不對。價格的漲跌只是對某些金融事件的響應,它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上漲可以成爲上漲的原因,那麼金融市場永遠都是單邊上漲或下跌,不會有穩定的時候,這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我也做過很多歷史數據測試,不管是動量還是反轉,也不管增加多少約束條件,長時間下來盈虧比總是趨近於1:1,再考慮到交易成本,根本無法獲利。但短時間來看,有些策略可以連續幾個月獲得不菲的收益,這也正是它的迷惑性所在,使得無數人爲它浪費時間和金錢。
長期來看,各種基於價格形態的投資策略都無法獲得穩定的收益。最終還得挖掘那些引起價格波動的原因,並對這些因素做出適當的評估,纔可能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

=======================================

七、自省,行爲控制。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絕大多數人虧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爲習慣應用到投資領域會產生什麼後果?這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1、先有觀點,後找證據
大多數人,都希望看到與自身觀點相符的信息,而對於不利的信息不予接受。自身的觀點,很可能只是依據片面的信息而形成的,當這種觀點與自己的利益密切相關時,在以後的時間裏,就傾向於尋找支撐這一觀點的證據,並有意迴避不利的證據。
在投資行爲上,投資者根據自己掌握的初始信息做出投資決策,一旦有了持倉,價格的變動影響到自身利益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尋找對自己持倉方向有利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明確或不利的信息。有些期貨投資者,本來只打算持倉幾天時間,卻拿着一些宏觀經濟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比如美聯儲貨幣政策、商品庫存和供需關係等),這顯然是毫無道理的。
作爲理性的投資者,要儘量規避這種行爲導致的偏差,首先要做到沒有觀點,並尋找符合自身投資週期的基礎數據,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分析,得到結論。

2、錨定效應
爲說明錨定效應,先說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同樣一件衣服,第一種情形是標價是300元,最終售價也是300元;第二種情形是標價是800元,打折價是350元。這兩種情形下,哪種情形容易成交?統計表明,第二種情形更容易成交,雖然大家知道衣服的標價並不靠譜,但還是免不了受到標價的影響,不自覺的用它來衡量其真實價值。
投資者也會以某段時間內,以金融產品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作爲定價標尺,用來指導自己的投資決策。但大量的測試數據表明,類似的投資決策其最終收益趨近於零。

3、盈利時保守,虧損時冒險
“盈利時保守”和“虧損時冒險”這兩大特徵對應於行爲金融學裏的“處置效應”,它們是鏡子的兩面,這兩個行爲特徵,對於金融產品的短期定價有着巨大的影響。
盈利時保守是指,當出現盈利時,投資者會急於兌現,以免到手的利潤溜走。虧損時冒險是說,當出現虧損時,投資者不願意接受虧損的現實,往往寄希望於未來扭虧爲盈,抱住頭寸不放,直到出現承擔不起的虧損才平倉出局。
當錨定效應和風險厭惡結合在一起時,出現了另外一個現象:若投資者前期出現虧損,現在回本了,這時候平倉的慾望非常的強。因爲,投資者已經把自己的資產錨定在了虧損最大的時間點上,現在有機會回本了,除了享受一次“賺錢”的快樂之外,還證明了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行爲,心理效用達到了最大化。由於這種情況時常出現,投資者的這一行爲會不斷自我強化,投資行爲上傾向於越跌越買、越漲越賣的行爲模式,試圖通過逆勢攤低成本來挽回損失,這就會把自己推向一個危險的境地,一旦形成趨勢就可能被掃地出門。這也是絕大多數人最終虧損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爲他們對行情判斷出錯了。

4、對偶然事件的過度關注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說明人咬狗這種偶然性事件的信息量非常的大,可以抵得上幾千次狗咬人的信息量,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我們不能據此認爲人咬狗會成爲一種常態,在短時間內,也不能期待人咬狗事件的再次發生。
但在金融投資上,很多人卻把偶然性事件看得太重,並據此做出投資決策,期待這一事件的再次發生。
在量化投資策略中,最典型的一些策略就符合這一特徵,比如“創20日新高買入,創 20日新低賣出”,理由是如果有大的行情,肯定可以抓住。這當然沒問題,創新高是大行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實際上在任何一個時點買入,只要有大行情也都能抓住。
這種策略實際上是一種賭博,認爲趨勢行情帶來的盈利可以覆蓋振盪行情帶來的虧損,最終策略是否盈利,依賴於標的價格未來的波動率(如果波動率足夠大就盈利,如果波動較小就虧損),而不是依賴內在獲勝的概率。
類似的策略還非常的多,其基本特徵就是把兩個時間跨度相差非常大的數據拿來作比較,並得出結論。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很不可靠的,偶然因素的比重太高,應當儘可能避免使用這種策略。

5、對近期結果的過度偏好
投資者根據個人的投資實踐,慢慢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並將這些方法歸納總結成具體的規則,這就形成了所謂的“交易系統”。
爲了驗證自己的交易系統是否具有正的收益,歷史回測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你選擇三年的數據進行回測,發現效果不錯,然後進行實盤交易,過了兩個月,發現並沒有取得好的效果,這個時候,你的信心開始受到打擊,最常見的措施就是調整策略的各項參數,使得回測結果符合近期市場狀況。然後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效果肯定不好,如此週而復始,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經過多次修改後交易系統竟然和最開始的那個交易系統一模一樣!而時間已經過了兩年。
幾乎所有研究策略交易的人都認爲,不同的市場狀況需要不同的策略來適應,要根據市場狀況來選擇策略,趨勢的時候用一種策略,振盪的時候用另外一種策略。
我們只能賺未來的錢,不可能賺過去的錢。如果根據市場的狀況來選擇不同的策略,實際上就是預測市場未來的狀況,如果有這個本領,還用什麼交易系統呢?
要克服對近期結果的過度偏好,除了提高個人修養以外,還必須建立一套高勝率的系統,在平均單筆盈利大於虧損的情況下,勝率至少應當大於60%。有些人主張通過一次大的盈利彌補多次小的虧損,雖然理論上可以,但在實踐中很難堅持,人要克服自身的弱點太難了!

作爲一個投資者,我們需要克服以上不良心理,糾正不理性的投資行爲。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