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換,責任擔當因愛流淌

我家的老一輩人,壽命都比較短。

爺爺奶奶只有四十來歲就撒手人寰。外公活了五十多歲。外婆活了六十二歲,是四位老人中,壽命最長,也是我見過的唯一一位老人。

外公曾是方圓幾十裏有名的能人,最早在鎮上開金貨鋪,賺了錢就買地,置辦家業,所以外公外婆家境一直不錯。我家的兄弟姐妹多,爺爺奶奶過世早,外公外婆爲了幫我父母減輕負擔,讓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在外公外婆家生活一段時間,等長大了再回家。

人生有時真的像一齣戲劇,禍兮福兮,風雲變幻。解放初期那些年,時代不斷髮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外公外婆家的土地、金銀財寶等財產均已收歸勞動人民所有。由於外公原先置辦的家產比較多,土改劃定成份時,家裏還被劃成了“富農”,幸好還不是“地主”。村裏開始實行按照勞動力及出工日計工分,每家每戶按總工分分配生活資料。

我出生的那年,外公先行了一步,撇下外婆一個人,這富農分子的帽子就落在了唯一在世的外婆頭上。外婆一個孤寡老人,頂着個富農的帽子,變成了五保戶,生活驟然淒涼。而這時候,我家裏人口多,勞動力多,貧下中農成份好,反而變成了極大優勢。

在我兩三歲的時候,媽媽就把我送到了外婆家,讓外婆照顧我,同時也給外婆作作伴。許是我遺傳了媽媽的諸多優點,從小就討外婆特別喜愛。每天和外婆形影不離,相依爲命,直到她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永遠離開。

我和外婆一老一小,是媽媽心中最愛。她最不願意也見不得我們受苦受累。

家裏分到了糧食,媽媽總是把分到的白麪,一部分換成份量更多的黑麪,保證大家庭成員不捱餓;把另一部分白麪省下來,分給我和外婆喫。這樣,我和外婆兩人受到特殊照顧,居然可以喫上由一層黑紅薯面、一層白小麥面做成的“花捲”饃。其他人家用於抵抗飢餓的長期食糧,全都是用純黑的紅薯面做成的窩窩頭。我們現在用純白麪做成的花捲,那時候被我們稱作“油卷”,是那個年代難得一見的奢侈消費品。

規則雖然不斷改變,外婆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她不僅生性好強,不屈不撓,而且做事極有章法。爲了適應新時代生活,儘量少給別人添麻煩,外婆開始琢磨如何揚長避短,實現自給自足。

她知道,下苦力掙工分不是我們一老一小的強項,就讓媽媽在街上給我們買了一隻奶羊,同時孵養了幾隻母雞。我每天跟着外婆,到地裏割點草養羊,撒把稻穀草粒餵雞,這樣的活完全不在我倆話下,可以輕輕鬆鬆完成。

母雞喂大了,到了下蛋的時節。外婆給它們鋪了一個舒舒服服的窩。盼着、看着雞在窩裏下蛋,然後去雞窩收蛋,握着還留着母雞體溫的雞蛋,是我最開心最樂意乾的事情。

奶羊也漸漸長肥了,奶水充足。

每天早上,外婆讓我和她一起早早起牀。一個人拉着羊,邊撫摸羊背邊說着話;另一個人蹲在羊身邊,一下一下把鮮奶擠在茶缸裏。

擠完羊奶後,外婆讓我燒火,她把兩個雞蛋放入水裏,水上面架上篦子,把盛着羊奶的茶缸放在篦子上面燉,再把花捲饃放在旁邊一起蒸。

十來分鐘下來,兩份美味可口的自制營養早餐就呈現在眼前。我和外婆每人每天一個自家雞產的雞蛋,每人半個花捲,一人一半新鮮出爐的自家羊奶。那樣的生活,看似很艱難,卻好像又是那麼愜意,在今天看來,倒像是求之不得的奢侈生活了。

生活中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外婆的富農成份。隔三差五,生產隊裏要集中地主和富農們學習或者召集羣衆開訴苦會,即鬥地主。一般是羣衆代表訴苦,地主富農們做自我檢討。爲了提升教育效果,學習活動一般在人們上完工天黑後才進行,經常要黑燈瞎火地趕往某個燈光昏暗的會場。

外婆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但是又必須準時參加活動。每逢學習的日子,我就攙着外婆,早早出門,深一腳淺一腳趕往會場。外婆找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老老實實蹲下來。我也挨着外婆老老實實地蹲着,不明所以。

在學習活動中,外婆不是迫不得已,幾乎不發言,一定要每個人表態時,她才說幾句。好在外公外婆風光的時候,沒有得意忘形,做事講誠信,也喜歡幫助鄰里,喜歡扶弱濟貧,在十里八鄉攢下了極好的口碑。負責組織學習的人員見她年紀那麼大,每次還準時到場,倒也不難爲她,只要表面上符合要求就行了。這樣的奇幻經歷雖然麻煩揪心,結果總算平穩,沒有給外婆和我的精神帶來什麼特別的影響和陰影。

後來外婆生病,經常肝痛,當時不知道是什麼病,如今想來可能是肝癌。媽媽非常擔心和着急,但自己又分身乏術,顧不過來。只能對我千叮嚀萬囑咐,教我要勤快,多操心,不能讓要強的外婆逞強。照顧外婆的責任和義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身上。

那時我已經六七歲,從小和外婆一起幹活,耳濡目染。擠羊奶,燉雞蛋糕,已經熟門熟路了,做好後端給外婆喫。有時候需要熬中藥,就按照外婆的指導,把藥煎好,放邊上涼一涼,然後看着她喝下去。

一切生活都是順其自然,沒有人刻意要承受什麼。我小的時候,外婆做得多一些;外婆病了,我也長大些了,我就幹得多一些。角色轉換,責任擔當,因愛而自然發生,並各自接受,彷佛天生就是這樣。我和外婆都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外婆永遠離開了我們。我就從外婆家附近的學校,轉回到我家鎮上的學校上學,我也從外婆身邊回到了媽媽身邊。

按理說,我從小和外婆一起長大,對媽媽的情感應該有些疏離。但我對外婆的思念,競一點沒有影響我和媽媽之間的母女情深。

細細想來,在我和外婆生活的那些年,媽媽雖然沒有時時刻刻陪在身邊,她的心卻分分秒秒和我們在一起,總是爲我們着想。而外婆也不像其他人的外婆,不會因爲養大外孫女就居功自傲,爭奪情感,而是常常告訴我,父母有多艱難,又是多麼照顧我倆。擁有這樣明智的外婆和媽媽,我哪有可能產生不適和困惑呢。

真的是什麼樣的家風,就滋養出什麼樣的人。我的女兒從小也由她的外婆、我的媽媽帶大,也是一老一小生活在一起,和外婆感情很深。媽媽帶女兒時,從來不說自己辛苦,而是經常唸叨,我爲了大家生活更好,多麼努力,多麼辛苦,多麼操心等,所以女兒和我的情感也沒有因此受到任何折損。

隨着經歷日漸豐富,越來越能夠明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從小若能在原生家庭遇見一段健康的愛的關係,長大以後才能擁有更成熟健全的人格,最終才能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而原生家庭不是我們自己能夠選擇的。

實在忍不住,拉下仇恨吧。能夠遇上這樣的外婆,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家庭,是我之所幸,除了說幸運,還是隻能說幸運。

感恩遇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