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終身學習者,還是學習愛好者?

在這個時代裏,從來就不缺少學習的機會。每一天大到各種各樣的培訓,小到各種主題的講座,哪怕是廣場舞、合唱團等等。只要留心,處處皆學問。而恰恰是因爲學習的機會太多,學習反倒容易變了味道。

在當下特殊的疫情時期,更是信息氾濫到目不暇接。有朋友向我訴苦:信息焦慮到都需要心理醫生幫忙了。公司的會議、學校的培訓、業務的溝通等等,我們每天的黃金時間似乎都同時有好幾個會要開。


比方說有的人熱衷聽講座。以養生講座爲例,相信大部分人去聽的人目的一定是希望能夠獲得些許健康長壽的“祕笈”,但往往聽的時候熱血沸騰,下定決心一定按照專家講的去早睡早起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等,諸如此類。而一旦回到現實世界,講座所學就全部扔在腦後。於是,花了時間去學習的過程,最後就只是拍幾張照片,寫幾句碎碎念,發發朋友圈,獲得滿屏點贊,增加幾個吹牛的談資,浪費幾兆流量。

知道做到

再說一個減肥的例子。無論是健身場所,還是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資源,只要你需要,資源遍地都是。有的人辦了一張健身卡,1月1日生效,12月31日到期,365天一共去了兩次,而心念唸的是“我有健身卡,我是關注健康的”。看到微博微信裏關於瘦胳膊瘦腿腹肌馬甲線的Gif圖片或視頻,吆喝兩聲我要瘦我要美,然後肯德基必勝客照樣招呼。我們都知道這樣是白費功夫,但爲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按照心理學的說法,一是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麻痹”自己的意識,讓潛意識裏認爲自己是積極的、好學習的、正面的、進取的,這種行爲會讓我們更加愛自己。(反之估計是抑鬱症的邊緣吧)

二是因爲滿足眼前誘惑(美食當前)的吸引力是大於未來可知(會變胖)的痛苦的。就這樣,我們用積極的意識督促自己,而下意識的忽略掉不好的結果。最後只剩下一堆精神鴉片。

當下的時代洪流裏,學習是我們生存必備的技能。學習的本質是:有用有用,沒用沒用。學習不是讓收藏的帖子躺在手機裏睡大覺,也不是買書放在書架上做擺設。任何科技如果不能轉化爲生產力都是浮雲,學習如是。

自學能力

公司的公衆號剛剛開始運營的時候,那時候自媒體賬號還不是很多,從賬號註冊,到如何編輯圖文,到如何推送,到美化版面,到起一個好的標題等等,全部是通過問度娘完成的。後來,公衆號遍地湧起,也出現了很多講“如何運作公衆號”的公衆號。對於我來說,他們就如同教科書一般。

後來有實習生小朋友畢業來到公司,打算把公衆號的編排工作交給她。我問:之前有過公衆號編排經驗嗎?小朋友說:沒有。

沒經驗沒關係,會學習就可以。我推薦了10個公衆號給她,這裏面有的排版很出色,有的內容很有趣,有的是直接講如何運作公衆號的。我並沒有告訴她怎麼去學習,但一週以後她便可以自己編排了,而且較之前有了很多的創新。

企業家雕爺分享過他培養設計師的經驗。雕爺說他從來不聘請大牌的設計師,一是貴二是忠誠度不高。他是這麼培養設計師的:找到有設計基礎和基本審美的設計師,然後給他一幅不錯的作品,看過之後憑記憶用軟件臨摹一遍,完成後再對照原圖找到差異,再憑記憶去修改,以此反覆,直到和原圖接近。這個訓練過程並不難,但很熬人。好的是,經過這樣訓練過的設計師,很快就可以自己出“大片”。對於設計師來說,他本身得到了很好的成長,對於企業來說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有同樣的價值觀,再付之與成長相匹配的報酬,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循環嗎?

我對“自學能力”的理解和“模仿”有極大的關係。學習英語沒有祕訣,就是多聽多說。喜歡攝影可以多看好的作品,然後多拍。想提高寫作能力可以增加閱讀量,然後花時間去寫。喜歡唱歌可以多聽歌,然後練習。只要你願意,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

中國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無論在校還是在社會,這個真理永存。現在已經不是一招鮮喫遍天的時代,自學能力恰恰是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你會嗎?”“不會,但我可以學。”

“你知道的吧?”“不知道,但我可以百度。”

百分之九十九的問題可以用這兩個回答來解決。

 懿 銘

馬拉松愛好者

終身閱讀實踐者

GTD 和精益思想倡導者

秉持高效能和多維度的生活主張

用企業家精神

探索人生與財富自由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