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痛苦的普遍性

這本書是2013年朋友送的,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來,看到之前有很多劃線的地方,如今再讀完全是不同的理解。如果說以前是爲賦新詞強說愁,現在就是嘗過愁滋味之後的坦然,更多的慈悲心讓人更接近自由。

關於痛苦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書中的描述讓人感到通透的智慧。以下是《次第花開》的部分摘記: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爲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佛經上把痛苦分爲三類,苦苦、變苦和行苦

所謂苦苦,就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疼痛,恐懼,生死別離,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會把它誤認爲是別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

變苦是指常被我們理解爲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因爲其本質爲苦,而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

比如現代人的很多煩惱和疾病都是由於飲食不當造成的,喫喝是生存的必須條件,好的飲食會令人感到愉悅,但這種愉悅不會隨着飲食量的不斷增加而增大。如果其本質就是快樂的,你喫喝的越多應該越快樂纔對,然而過度飲食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飲食的快樂裏包含着痛苦。

人們的生活方式,自以爲快樂的一些行爲,像長期使用電腦,看電視,開車,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等都會造成疾病。

同樣,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相聚的快樂裏隱含着分離的痛苦。

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守難,戀愛的快樂裏隱含着爭吵,猜忌,怨恨和痛苦。

年輕貌美是快樂的,只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裏隱含着衰老的痛苦。

爲人父母是快樂的,可把那嬌小脆弱的生命撫養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膽,不侵不食,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

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隨之而來,辦公室政治升級,各種關係處理起來令人頭疼。個人財富增加後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

仔細思量,人們生活中每一項快樂都包含着日後的痛苦。較之苦苦,變苦,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是指限於輪迴的衆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力的牽制,被種種煩惱束縛。

普通人的生命皆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的流轉。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分爲八種,無論貧富強弱,所有人都無可避免要經歷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們還在不同的條件情況下,各自感受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的痛苦。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觀消極,實則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作一種負面經歷,總是在想方設法避免它,或者認爲痛苦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

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問題挫折出現時,你會感到分外壓抑焦慮和不公平,抱怨也許能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某些情況下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們脆弱不堪,打擊挫敗接二連三,生活真的變得比較慘。

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爲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我們就能更好的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的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這種情緒只會增加挫敗感和怨氣,卻絲毫不能幫助我們富有建設性的應對生活的難題。

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負面情緒具有欺騙性,它讓我們相信可以從中得到保護和滿足,很多時候我們發怒是因爲覺得這樣我們會更強大,可是你看辯論中往往是理屈詞窮,眼看敗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攻擊謾罵。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的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就像探照燈能夠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鬆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少嫉妒心。

懿  銘

馬拉松愛好者

終身閱讀實踐者

GTD和精益思想倡導者

秉持高效能和多維度的生活主張

用企業家精神

探索人生與財富自由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