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齡與慈禧劇評》

(含劇透,慎點)


       中秋節的北京城,有了部被熱捧的話劇:《德齡與慈禧》。

  這是一部講述清末歷史的話劇。何冀平編劇,江珊主演,光這套班底就足夠吸引人。

  看似大製作,但這部劇的時間跨度很短,從光緒32年德齡入宮開始,演到兩年後德齡出宮以及光緒和慈禧的死。

  看劇之前,我讀了劇本,有兩點好奇。

  其一是,慈禧會如何演。和我們慣有的觀念不同,何冀平筆下的慈禧,並不是封建王朝的衛道士,反而頗爲開明,樂於納新。

  那麼問題就來了:江珊在新與舊,傳統與西方之間將如何權衡和把握?

  其二是,這部劇另一大關注焦點是鄭雲龍的加盟。

  劇本里,光緒的戲份不多,但人物卻不簡單。這不得不讓我對大龍捏把汗。但同時,我對他也有不小的期待:

  第一,雖然話劇經驗少,但他有着深厚的舞臺劇功底。之前在音樂劇裏飾演的堂吉訶德和傑克/海德也都是很複雜的角色。

  所以演複雜人物,他也有一手。

  第二,他是個90後。作爲年輕人,他會擺脫一些固有的陳腐觀念,會對這位光緒帝,有着更加現代的解讀和演繹。

  一氣看了三場江龍版,很佩服何冀平的功力。大龍更沒讓我失望。


  這幾天看到不少人說,這部話劇不合歷史。

  歷史的真相與文學的真相本就不能等同起來。正因爲不能等同,文學的敘述角度反而成爲了引發我興趣的那個點。

  何冀平厲害,她的人物,個個出彩。

  慈禧與德玲,慈禧與光緒,德玲與光緒之間的關係,既複雜又微妙。看似簡單,但卻清晰自恰。

  江珊是一大亮點。她真是好演員。

  從劇情上講,有點可惜的是,何冀平的慈禧對西方文化並不拒絕,反而充滿了好奇心。這讓她接納第一代海歸德齡的時候,少了許多障礙。

  從表面上看,矛盾被弱化,戲劇衝突少了,戲會不好看。

  但實際並非如此。

  江珊演得很自然,沒什麼話劇腔,很能抓人。

  慈禧的戲真好。層次豐富而分明。

  首先,慈禧頗有老佛爺的氣勢。對身邊的太監,她是嚴格的,對四喜賞罰分明,李蓮英的小聰明也糊弄不了她。

  對外國公使夫人,一樣張弛有度,頗有外交家的氣度。

  而德齡翻譯中的小把戲,也沒有瞞過她的眼睛。

  然而,這並不是江版慈禧的重點。

  她的慈禧,不是讓人畏懼的皇太后,她更加重情,更是有血有肉的人。

  對德齡這些晚輩,她是寬容的。對她們的所謂欺君和冒犯宮規,也並未嚴厲苛責。

  對光緒,她更加像個母親。打鼓遞奏摺的那段戲,江珊用了弱化處理。她完全不是懼怕失去權勢的老佛爺,而更像是被兒子討厭拋棄,因而傷心賭氣的母親。

  而且,劇裏還特地加了她和榮祿的感情戲。

  江版慈禧,更爲立體,也更動人。

  再來寫寫光緒。

  不能不說,鄭雲龍飾演的光緒是個驚喜。

  初涉話劇的他,自然有青澀和不成熟的地方。但這同時也是他的優點。

  首先他沒什麼話劇腔。而青澀的他,剛好與政治上不成熟的光緒帝相得益彰。

  而且,他懂得揚長避短。甚至還可以把在音樂劇裏的一些表演優勢轉化在話劇裏。

  臺詞就是一例。鄭雲龍的臺詞很動人。抑揚頓挫,有音樂性,好聽且抓人。

  最後還要說的是,鄭雲龍的形體很美。首先他的動作很貼合這部劇的歷史背景,顯然是精心準備的,甚至還加入了一些戲曲的身段。

  所以從來沒演過中國古裝劇,而且長得又很洋氣的他,並不會讓你齣戲。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身段很美。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演戲的過程中,演員往往以戲爲重,爲了貼合角色,做不到與美感兼顧。

  很難得是,他做到了。舉手投足,站立跪拜,都非常美。所以在臺上很吸引人。很多人評價他太漂亮,多半也因爲這個因素。

  當然,光緒皇帝不僅僅是美。

  這故事發生在變法失敗後,這是光緒帝人生的最低谷。

  爲了塑造好光緒,鄭雲龍明顯加了形體上的表現。佝僂的腰身,蹣跚的步履,淡漠的目光,無一不顯示着光緒的心境。

  按理說,有了這樣的外形,演個廢帝,足夠了。

  但是,他讓我看到了更多。

  尤其喜歡他與慈禧的對手戲,全都是大戲。

  江珊太好了,一開始還很擔心鄭雲龍接不住戲。

  結果是,我低估他了。他演出了我沒想到的東西。

  看完劇本,我便想到,光緒雖然表面上是個窩囊廢一樣的皇帝,屈從於慈禧的威嚴之下,但他的心並未真的死去。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個好皇帝。哪怕頹廢,哪怕狼狽,哪怕窩囊,他也堅持着維新救國的主張和理想,從未放棄過爭取。

  尤爲驚喜的是,鄭雲龍不僅演出了堂吉訶德式的孤勇,還演出了另外一個層次的東西: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感情。

  他和慈禧,不僅僅是皇帝與太后的關係。他們並沒有彼此厭惡。換句話說,他們不是政敵,而是母子。

  而在與慈禧的對手戲裏,龍版光緒所突出的,不完全是一個帝王對於國家的責任感。

  而是在母親與國家兩者之間的雙全。

  他不做取捨,他都想要。

  對國家,他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對母親,他更是重情重義。

  首先是打鼓遞奏摺的那場戲。

  龍有輕狂,有焦躁,甚至有嘲諷。看得出來,國家危亡,他真着急。這是一個皇帝的責任。

  而對母親,他和我們傳統上想象的不同。他並沒有那種對封建舊勢力的反抗,而更像兒子對母親恨鐵不成鋼的急切。

  他對母親,是同情的,更是感恩的。

  在他心裏,母親和國家,是統一的。

  那句“您抱着我說:不怕,不怕,有皇阿媽,咱們誰都不怕。”他說得動情。

  “如今國家朝不保夕,還爭什麼你我,鬧什麼彆扭?”

  這更是龍版光緒的核心。他希望由母親來親自主持新政。這樣既挽救了國家,也保全了母子的關係。

  還有特別戳人的。是慈禧壽宴的最後,太監報來榮祿死訊。

  光緒不是這段戲的主角,他也並不會吸引觀衆的眼光。

  可我卻看到他眼裏的淚。這是兒子對母親的理解和同情。

  母子之間的感情,在“珊瑚龍”的組合裏被突顯了出來。它融在國家危亡裏,和國家是一體的。

  這也是該劇非常打動人的一面。

  何冀平用她充滿溫情和人性的獨到視角,外加江珊和鄭雲龍用現代人的解讀和演繹方式,爲這部劇帶來了很多新意,也使那段歷史不沉重,也不憋屈,更加深情感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