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第二次高速發展的幾次關鍵操作

本文主要分析微博第二次高速發展的幾次關鍵操作,記錄下來便於後續學習參考

一、本文框架

1、背景

1.2014年4月17日,微博上市,但美股投資者卻普遍擔憂,認爲微博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而憑藉朋友圈和微信公號,微信也成爲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威脅到了微博的生存。

當時外界也普遍不看好微博做社交,認爲微博上的內容不像微信朋友圈,具備強社交關係。由於早已經過了用戶增長的爆發期,早期的微博重度用戶又開始把大量時間分配到了微信上,這不但導致市場形成“微博不太活躍了”的認知,也影響到了內部員工的士氣。同時微博的使用率也一直在下降,直到2015年開始回暖,2017年DAU達到1.54億(2013:0.5億),股價82(2013:12)

2.關鍵操作

①平臺定義轉型:社交平臺(人-人)->媒體社交平臺(人-內容-人)

微博內部也曾討論過,乾脆完全放棄社交轉型成專業的媒體平臺。不過,討論的結果是,微博如果徹底轉型爲媒體的話,價值會更低。僅僅作爲一個媒體,微博的用戶長期黏性只會變得更差,所以絕對不能放棄社交。

但是,直接與微信競爭也是不可能的事。社交的馬太效應是最強的,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阿里的來往、網易的易信都下過一番功夫,想在熟人社交中佔有一席之地,但都沒有成功。

“所以,我們的選擇只有社交媒體。”微博CEO王高飛說。當然,那個時候的他也沒有想到,兩年後,全球的社交媒體增速反而會超過社交網絡。UGC的增速在下降,PGC的增速在上升,這是當年任何人都沒有估計到的。

找準了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戰略和執行。

②移動化:PC->APP

2009 年,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微博的架構是完全基於PC設計的。到了2012年,微博的策略仍然是先從PC端做起,然後複製到移動端,導致移動端上的效率大打 折扣。但決定一切的產品開發和迭代全部從移動端開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當時PC用戶的比例仍然很高。從2012年底,微博決定所有的產品開發都優 先考慮移動端的需求,微博也調整爲移動端爲主的團隊。而王高飛最早就負責移動微博。曹國偉說,回頭看,他們慶幸當時改變得及時。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猶如洪水猛獸般迅猛,微博今天的移動端用戶佔比已經超過90%。

③用戶下沉:發展三、四線的用戶

2014年初,微博內部的一次未來戰略分享會上,羅列了中國一線到四線城市的數據。微博管理層認爲,在此前的5年裏,除了QQ,還沒有一款社交產品真正覆蓋中國所有城鎮,微信也沒有。

爲了能夠最廣泛地抵達用戶,微博選擇了和電視媒體合作,在爆款綜藝節目中植入互動環節。

《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了》《奔跑吧,兄弟》等現象級的節目無一例外地都與微博進行了深度合作。僅在2014年,就有20多家衛視、超過 100檔電視節目和微博進行了合作。在一期《奔跑吧,兄弟》中,導演組要求選手們發送微博,讓他們的粉絲投票決定撕名牌的對象。

微博在渠道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微博是Apple Watch的首發應用,還與各安卓手機廠商和應用分發市場合作。小米、魅族、OPPO、vivo等品牌在三四線城市的暢銷,也爲微博在三四線城市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爲了降低微博的使用門檻,他們甚至專門爲三四線城市用戶開發了一個簡單版本。相比之下,微信的下沉要晚了一步,直到2015年春節的紅 包搖一搖才進入三四線城市居民的視野,並在最新的《鄉村愛情故事9》中做了重度植入。

微博下沉的策略起到了作用。最 新的《2016微博用戶發展報告》顯示,微博用戶進一步下沉的趨勢明顯,目前三四線城市用戶已經佔據微博半壁江山,而四線及以下城市用戶的比例爲30%。 在年齡層上,30歲以下用戶已經佔了80%。換而言之,與早期相比,微博的用戶結構徹底改變了。

④垂直化運營:扶持中小v發展

微博早期靠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大V”引流。第一批入駐微博的大V,是相對精英的用戶,比 如投資人李開復,企業家任志強、史玉柱,演藝明星楊冪、徐靜蕾等。然而,這種濃厚的精英氛圍,對遠在三四線城市生活的老百姓吸引力不大。爲此,微博進行垂直化運營,扶持相應垂直領域的“中小V”。這也使得平臺更加有話語權

從2014年開始,微博在內部開始細分了時尚、美妝、旅遊、股票等垂直領域,讓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業務,並在6月成立了微博電商事業部。

以電影爲例,微博鼓勵用戶對電影打分、撰寫影評,吸引專業影評人進駐微博,對當下和經典的電影進行點評,再把這些內容聚合起來,爲電影愛好者提供更多有價值 的參考。同時提供電影從籌備立項到上映宣傳的一整套營銷方案。僅2014年一年,根據DCCI的數據,微博上的電影興趣用戶達到8100萬,新上映的電影 93.5%都開通了官方微博,電影類相關博文的閱讀量達到894億。在購票方面,淘寶電影20%的購票人羣來自微博,二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佔比已經近 65%。

2016年10月,微博的影響力峯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有45個垂直領域的閱讀量都超過了10億次,而超過100億次的有18個領域。

⑤盈利方式:從社交電商迴歸廣告盈利

2013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以5.86億美元投資新浪微博,佔股18%。這是微博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節點性事件。

在這之前,新浪微博汲取着來自新浪的資源,卻無法爲新浪帶來盈利,連續3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13年阿里入股後,虧損數字纔有所下降,並在當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根據微博財報,2013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爲微博帶來營收2850萬美元,佔到總營收的40%。

實際上,曹國偉和微博管理層很快就意識到,社交電商可能不是正確的方向。“在社交電商上,微博也走過彎路。”王高飛說,幾年前微博和淘寶做社交電商,一開始 還是想簡單地從流量角度去解決問題,微博在相關位置向用戶推薦個性化的商品,給淘寶導入流量。但社交在裏面起的作用非常小,最多是賬號打通。微博也考慮過自己做交易體系,但是發現很難。最後,微博還是回到自己最核心的領域,只作平臺,專注內容和傳播,堅決不做服務。

爲了緩解盈利壓力,微博曾想了很多辦法增加服務收入,遊戲、會員費和數據開放等項目都曾被寄予厚望,在招股書中甚至提到過未來可能做互聯網金融,但都沒有取得太明顯的效果。

像所有的社交網絡一樣,廣告纔是最主要的商業模式。

微博財報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微博單季廣告收入達到10.45億元,同比增長56%,來自移動端的廣告收入佔比提升至66%。而非阿里廣告收入同比增 長112%,連續三個季度保持100%以上增幅。品牌客戶和中小客戶廣告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100%,其中品牌廣告收入同比增速首次超過中小企業廣告,增 幅達130%,品牌客戶數同比也增長了46%。

餘正鈞在財報電話會上回答分析師提問時提到,微博有三種廣告形式,首先是信息流推廣廣告,第三季度收入貢獻佔比達到了52%,而去年同期大約是51%;第二種廣告形式是品牌廣告,微博在這方面有很多創新的形式,比如應用打 開時候的廣告,而且從第二季度開始,品牌廣告主還能在應用打開時投放視頻廣告;此外,微博還有一些活動類的廣告,可以讓廣告主通過關鍵詞或者“#”來進行 投放,這方面的市場需求也很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