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孩子别怕,我来接你回家!

看这部电影时,我无数次问自己,如果换成我,我会去接那些孩子回家吗?

毫无疑问,我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我也从未想过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巨大的恐惧面前,人人都想苟且偷生。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我会不会开着自己的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去接那些孩子们回家呢?

海峡的对面,是法国小镇敦刻尔克。1940年,二战初期,这里成为欧洲焦点。40万英法联军节节败退,陷入绝境——面前,是几十万敌军步步紧逼;背后,是茫茫的大海切断退路。

这样的绝境,中国人有背水一战、哀兵必胜、破釜沉舟的说法。但40万士兵已经已经被敌人击垮、陷入绝望,英国政府也彻底丧失信心,他们的子弟兵在前线挣扎,丘吉尔却只敢一艘军舰、一架飞机蜻蜓点水去营救,倾巢而出的风险太大,法国已经沦陷,他得把有限的兵力留到英国本土。

看来,大部分人都已经放弃这些士兵,包括他们自己,死的恐惧和生的欲望,交织在九死一生的现实面前。英国将军最乐观的估计,是希望接回3万人,仅仅占40万军队的十分之一不到。

无奈之下,英国政府发布动员令,希望民间船只冒着敌人炮火,前往前线,接士兵回家。

如果我也有一艘船,我会去接他们回家吗?



无数次反问自己之后,内心深处,我还是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答复。

去,危险显而易见,甚至有可能万劫不复。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甚至,人类也并不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在亿万年漫长进化史中,“趋利避害”已经烙在人类灵魂深处,这种基因本能,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去?

的确,从理性的角度看,我们有无数个理由,对他们丧失信心。这些士兵,这些孩子,打了败仗,撤退到这么一个荒唐的角落,却还得让我们去接他们,这不公平。

所以,他们应该付出代价——谁让他们失败了呢?

但是扪心自问,如果那个海峡对面,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在其中,我们会怎么办?

我当然会义无反顾。

或许,人类并不仅仅拥有理性。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感性驱使——冲动的情感,往往是更重要的驱动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君子一诺、赴汤蹈火……

这部电影中,没有国王,没有首相,没有正义凛然的大人物,没有高歌猛进的大场面,只有一个个陷入挣扎的士兵、船员、飞行员,只有如幽灵般的敌人和阴冷肃杀的大海……

但无数真实的细节,才烘托出无比真实的人性。不管东方西方,不管什么种族,本质上,人类总有些东西是相通的。理性上自私自利的人类,通过行动上的义无反顾,完成感性上的自我救赎。

在真实的生命面前,胜败有时候显得渺小而荒谬。



片中那个老人的话打动了我:“我们这些老人发动的战争,为什么要让这些孩子承受代价?”老人的孩子已经牺牲,他把所有士兵都当成了自己孩子。

我们成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糟糕,凭什么让孩子们付出代价,甚至生命?

所以我相信,如果是我,我也会收拾好船舱,带好救生衣,准备一杯一杯热茶,启动引擎,立即出发,接孩子们回家。

回家,才是最伟大的胜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