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下的新基建“賭局”,影響產業互聯網整個未來

中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退,C端增量市場趨於飽和時,更多企業會願意主動尋求科技的幫助,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數字化轉型,找到優化成本、提升效率的途徑,發現企業的第二增長點。

今年4月20日,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麪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一個月後的5月26日,騰訊也對外宣佈,未來5年要將5000億重點投入到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加速新基建佈局。

同爲中國互聯網市場不可多得的巨頭,阿里、騰訊在十幾年前,幾乎井水不犯河水。但隨着各自觸角地蔓延,如今這兩家人盡皆知的公司,已經在諸多領域展開了明爭暗鬥。

相愛相殺的兩家巨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能影響整個市場的走向。當它們願意投入2000億,乃至5000億佈局新基建的時候,風向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新基建,雲之戰

2020年,新基建已經成爲熱門中的熱門。如果說官方定義有些晦澀,可大衆對新基建涉及的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項目其實並不陌生。

與傳統基建所涉及的鋼筋、水泥、房地產等實物載體所不同的是,新基建更聚焦加持着尖端科技和高新技術的新產業。

就拿雲計算來說,這項發展不過十餘年的技術,已經成爲新基建重要的一環。而新基建的第一輪交鋒,就是在雲計算市場展開。

IDC 2020年中國雲計算市場十大預測顯示:到2021年,中國90%以上的企業將依賴於本地/專屬私有云、多個公有云和遺留平臺的組合。到2025年,50%的中國企業IT基礎設施支出將分配給公有云,25%的企業IT應用將運行在公有云服務上。

從數據來看,萬物上雲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即便新基建浪潮沒有出現,阿里、騰訊也不會放棄雲計算市場的爭奪。

此前,阿里云爲了搶佔市場先是投了60億,後來馬雲又說:“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面對競爭騰訊雲從未示弱,先是跟進阿里的投入爲騰訊雲5年投入100億,如今又爲了新基建投出了阿里兩倍的數字。

幾輪交鋒下來,中國雲計算誰最強?還是阿里、騰訊吧!

IDC中國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騰訊、中國電信、華爲、AWS位居IaaS+PaaS及IaaS市場前五。

其中,2019年下半年IaaS+PaaS市場份額:阿里雲41.9%,騰訊12%,已經牢牢佔據前二位置。

中國雲計算市場上只有“誰是第三”的疑問,因爲阿里、騰訊已經用自己的強大奠定了中國雲計算市場的格局。雲計算的基座價值,無疑會爲巨頭卡位新基建提供巨大的幫助。

新基建,科技戰

雖然未來很難預估,可自古以來不管是遊牧時代向農耕時代發展,還是農耕時代向工業時代發展,科學技術都是社會前行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果把雲計算比作生長萬物的載體,那麼唯有載體牢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才能依託雲技術更好地發展。

這也是爲什麼巨頭要搶雲、搶新基建的原因。地基不穩,上層生態根本沒有擴張機會。

雖然從表象上看,阿里像是一家電商公司,騰訊更多在搞社交、遊戲。可沒有強大的技術,阿里巴巴如何抵禦雙11極速湧入的流量?微信如何承載十幾億人的生活?

阿里、騰訊確實不是專注搞芯片、搞算法的公司,可這些技術早已植根於巨頭體系。雙方之所以願意投入2000億、5000億,就是爲了讓技術賦能市場,影響更多行業。

就像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總裁湯道生說的那樣:新基建是產業互聯網的“底座”,未來五年,將會助力很多產業價值提升。

而新基建更像是一個可以爲線上線下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公益機構以及廣大用戶將共築數字生態共同體的契機,它的出現有助於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

當行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退,C端增量市場趨於飽和時,更多企業會願意主動尋求科技的幫助,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數字化轉型,找到優化成本、提升效率的途徑,發現企業的第二增長點。

所以,釘釘逐步積累了3億用戶,開始探索B端社交的可能性;企業微信通過一次次革新,將更多企業事務從個人微信中剝離;騰訊的“雲+區塊鏈”戰略信息協作,讓數據更加安全、開放;阿里的各種城市大腦可以優化交通,讓城市出行更便捷……

孤立來看,這些都只是單點的淺層嘗試。可從生態來說,這些都是巨頭針對新基建、針對未來每一個環節的切實佈局。

巨頭的投資遠遠不夠

未來不遠,新基建看似只是2020年的熱潮,可影響的卻是中國產業互聯網的整個未來。

雖然從短期來看,新基建不管有無功效都會迎來讚賞和質疑。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中國產業整體數字化轉型勢必要開啓,新基建出現與否都不影響大潮的走勢。

阿里、騰訊只是因爲強大,提前用重金搶佔了風口。與其說它們在進行一場有風險的“賭”局,不如說它們是依照自己的判斷,藉着新基建狠狠推了自己一把。

所以,如果以看待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沒必要把目光都盯在新基建這一點上。新基建大概率只會在這一兩年火熱,未來可能又會出現其他新生概念。

但就像6月9日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所說的“2000億看起來好像很多,3年之內可能還不夠。”

因爲巨頭瞄準的並不是短期的風口,它們“賭”的是中國產業物聯網的未來,這個未來絕不是一兩家廠商砸幾千億能砸出來的。

強行把阿里、騰訊拉出來一起比較,並沒有太多道理。以金額多寡來分析誰家投入的多,誰家投入的少,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關於未來,每家企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佈局。加入這場戰局的也並不只有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美團、滴滴等太多耳熟能詳的玩家,都藉着自身特點找到了入局點。

要知道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會涉及到不同的部門、不同的領域,而我們複雜的生活,又會與千萬家企業、無數項技術產生聯繫。這所有需求、所有業務,絕不是一兩家巨頭可以完全覆蓋的。

巨頭可以搭基礎、組生態、建平臺,但這些關乎未來的事情,需要無數企業和個人來參與。

所以,關於新基建的投入,可能是一場有輸有贏的“賭局”;可關於未來的投入,卻是必須要迎接的戰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