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對愛的需求有多少種?

“我這麼的愛你,這麼多年辛苦的愛你,而你卻無動於衷,你辜負了我”,有沒有聽過或者感受過這樣的語言?這裏的邏輯是我愛你,你就應該也愛我,這個邏輯對嗎?

錯了。我愛你是我的需要,滿足的是我。你得到的是被愛的需求的滿足,你無需對我任何回饋,我纔是應該感謝你。

在“520”的日子裏,我給媳婦發了520元紅包附“我愛你”留言,媳婦回我5.20元,我給女兒發了520元紅包附“爸爸愛你”留言,女兒回我5.20元。

這一天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董進宇博士講了《人對愛的需求有多少種?》。我們愛對方是滿足了誰的需求?我們愛對方,是對方應該感謝我們,還是我們應該感謝對方呢?愛的成分是什麼?愛他人的目的是什麼?愛起作用的原因是什麼?

愛能增加自我價值,讓人感覺自信,覺得生活美好,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真愛是什麼?

董老師用數學的集合方式給真愛下了定義:①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美好感覺;②愛是平等關係;③愛是無條件的;④愛是完整的接納;⑤愛的有無是由被愛者決定的。

人對愛的需求有兩種:施愛與被愛。

人感覺某種匱乏狀態,叫需求;需求狀態解除,叫滿足。施愛是愛別人,愛別人是你自己的需求。

當一個人施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出現匱乏狀態的症狀:①心在空中飄着,飄忽不定;②心無所屬,身心分離,生命的狀態是“在別處”;③心神不寧,無法集中注意力做有價值的事情;④易怒,任何小事都可能歇斯底里,大發雷霆。

由此可見,我們愛別人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當我們知道了施愛是自己的需求,我們就不會有“感動天、感動地,卻感動不了你”、“我這麼愛你,你爲什麼不知好歹”的怨言。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當成愛的犧牲品,不再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的角色。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愛孩子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在付出愛的過程中,我們收穫了快樂與幸福,我們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教育孩子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們愛我們的愛人、家人、朋友,是滿足了自己施愛的需求。

愛的目的是讓對方快樂,同時滿足了我們施愛的需求。當我們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會斥責對方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不會感到委屈,我付出,我快樂。如果把愛比做杯子裏的水,只有在我的杯子裏有水時,我纔可能把水分給別人,當我自己的杯子是空的,我拿什麼給別人?

要愛別人,我們必須具有愛的能力,我們的愛首先必須是富足的。我們要學習、修煉、自我成長,使自己有愛和可愛。

被愛,被別人愛的需求。我們希望別人來愛我們,得不到滿足時匱乏狀態的症狀是:①空虛無意義;②生命沒有價值;③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樂趣;④孤獨寂寞沒有幸福感;⑤啓動自毀程序,生命的狀態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故,當有人愛我們時,我們更應心存感激。施愛是主動性行爲,被愛是被動性行爲,相比被愛而言,施愛的需求更容易滿足。那麼,我們有沒有理由要求別人來愛我們呢?如果沒有人愛我們,被愛的需求是否就無法得到滿足呢?

愛是平等關係,意味着我們要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尊重人的意志自由。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來愛自己。

“我愛你,你爲什麼不愛我?”不是我們要求別人愛我們的理由。愛是無條件的,愛不是等價交換。想讓別人愛我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就要讓自己變得可愛。當我們在愛的修行之路上,獲得了愛的真諦,自然有人愛我們。施愛的行爲,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能讓我們獲得巨大的滿足感。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生命做爲我們施愛的對象。愛的給予與收穫是一個行爲的兩個方面,是同時進行的,當我們付出愛時,對方就同時接收到了愛。付出關注的是過程,收穫關注的是結果。付出的越多,意義感就越強。孤獨與恐懼是人最不能忍受的,唯有愛才能將之撫慰

人最大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缺乏,而是不被需要與不被人愛。愛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愛能創造奇蹟。

愛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感情是最能打動人的。愛的可貴之處在於愛是無條件的,無條件才能感動人。我愛你,與你無關!

幸而,學習了愛的課程,在愛裏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