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致每一个在路上的少年

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海边的卡夫卡》的中文翻译者林少华在这部书的译序开头写过:有一个浙大的女生曾特意跑来找他,并表示感谢,原因是她高中时因为精神问题,本要退学,但读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重拾信心,并决定像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告别过去,重返学校并最终考入浙大。

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你无法确定上述的浙大女生假如从没读到《海边的卡夫卡》,她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离奇的变数,或许她能读到另一本好书并化解她的心魔,但同样有可能一蹶不振,最终误入歧途。人生是乌云密布暴风骤雨,还是天朗气清拔云见日,扭转乾坤的钥匙藏在哪,每个人在少年时的当下都无法提前知晓。

村上春树谈起《海边的卡夫卡》时曾说:“我特别注意的是,虽说出场的是十五岁少年,但也不要有太多启蒙的意味。不引导他,不做那样的事。我想做的是让他思考,让他使用自己的脑袋判断。”

而有些遗憾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被一些人错误“引导”和说教,这些人可能是你的老师或是家长,他们言辞强硬不容反驳,就像我爸经常给我们讲为何他从高一开始就放弃数学,原因很简单,他高中的数学老师课上经常叫他上黑板解答题目,他答不出来就觉得丢脸,而老师看他不会答题就经常叫他到办公室,对他进行“适当”的心理按摩,并告诉他不学数学是绝对考不上大学的。

当然,成年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老师关心一个学生的表现,但少年时期的人还不具体成熟的思辨能力,在少年时的我爸看来,上黑板和叫办公室那都是老师在故意羞辱他,于是便愈发叛逆,到最后完全放弃数学,并向数学老师发誓就算不学数学这门课,也能考上大学。

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爸的数学成绩只有个位数,而他的高考总成绩距离上大学也就差30分。最终没能考上大学的他选择了去当兵,虽然人生的轨迹复杂多变,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人读了大学就能在那个英雄草莽的年代更有出息,但因此失去了读书深造的机会,让我爸在日后每次谈起这段往事时,都会谈笑间透露出一丝扼腕与不甘。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毫无疑问,《海边的卡夫卡》的创作灵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古希腊文学《俄狄浦斯王》,在希腊神话里,善良正直勇敢的俄狄浦斯没能得到救赎,最终被命运的魔咒所毁灭,而在《海边卡夫卡》中,16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也面临着类似诅咒般的宿命。

针对于此,村上春树坦言道:“在这部作品中我想写一个少年的故事。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

而在我看来,人在少年时期的这段时间,就像是行走于烟雾缭绕的山路之中,他们虽然极易被改变,但同样也饱受步入迷途的巨大风险。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小北从小孤苦伶仃,就连吃一次肉包子都要被亲妈辱骂殴打,13岁开始就过上了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而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是,陈念问小北:“你为什么要打架?为什么过这样的日子?”小北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你太干净了,不会懂得。”而当时的画面是小北正拿着陈念的课本,视线停留在一句王尔德的名言上:“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当然不是每个失足少年都能像小北般幸运遇上陈念,但现实中也并不是每个少年都像小北那样出生悲惨,很多少年堕落的导火索不过是一些在日后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譬如在与父母争执后,因对方言行激烈而伤了自尊;或是因为某一位老师有意无意的难为自己,而导致自己为了赌气而放弃这门功课;有时甚至是因为暗恋了一个从没和自己说过话的男孩或女孩,从此无心于学业。很多人在多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少年往事时,都遗憾自己为何要在那些如今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冥顽不灵,固执己见,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前途,可事已至此却又不得不释怀,而后知后觉之后的领悟早已改变不了既定的现实,这可能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吧。

但回到少年,就像村上春树所说,少年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未完全确立。一个少年多读一本书,可能其中的一句良言就足以驱散他心中的阴霾;多接触一项热爱的运动,当中偶像的言行也许就能给予他能量与勇气;父母多和他心平气和的谈一次心,了解一下真正困惑他的是什么,也许就足以杀死他的心魔。


打破宿命论的魔咒

在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三岁看大,七岁到老。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曾在书中说过: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并且,只受一次还是理想状况,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重复同一种苦难,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

这么说来,好像拥有不幸童年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将与痛苦抗争,这同样是宿命论的论调,似乎我们的人生早已在童年或是少年就已经被注定了。

于是乎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问题最终的答案了么?至少我并不这样看。

书中的田村卡夫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找一个图书馆,然后找一个健身房,从这两个地方开始他新的生活。并之后因为图书馆认识了佐伯和大岛,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

村上春树在谈到自己的15岁少年模样时曾说:“我十五岁时相当奇特来着。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极为普通的少年,爬山、下海游泳、和同学玩的很欢。但同时又是个异常喜欢读书的少年,常常钻进房间就闭门不出,在我这个人身上,强烈的内向部分和物理性外向部分好像同时存在。”

当你孤独无助的时候,不要去轻易的去信任一个陌生人,试着和一件自己感兴趣事建立连接,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最近有一首叫《少年》的歌火了,少年这两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每一个在社会上历经风霜的人都拉回到那个充满希望的青匆岁月,可遗憾的是,人在很多时候都是无法活在当下的动物,当我们十五六岁正当少年时,又有多少人却是厌恶当下,而不断憧憬自己长大后的样子呢?

有人曾问过高晓松,如果假如真有时光机,能让你再回到20岁甚至15岁,你会选择回到过去吗?高晓松回答:“我不会,因为我好不容易快要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想通了那么多年少时想不通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再回去?我也不想再经历一遍年少轻狂时的那种迷茫和忧伤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无论你现在是正当少年,或已经步入青年甚至走向中年,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能知道,15、16岁时的烦恼虽然让你困惑,但它是青春的专利;青年时常迷茫,但那是属于一个人的黄金时代;而当人到中年,虽然可能你不再年轻,但想想看,也许现在的自己就是当初年少时羡慕的那个中年人。

“你要跳舞,不论结果如何,也许你的人生和你的结果就是不停的失去,失去朋友、失去爱人、失去野心、失去激情,但是你要跳舞,跳出好看的舞步,不为任何人,就是为了你不去那一边。”(《舞,舞,舞》)

而在我看来所谓的“那一边”就是一个人终其一生被不断被宿命论纠缠,被过往困扰,从而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不论你今天是40岁、25岁、还是17岁,希望你记得此间的当下只有一回,时光的列车呼啸而过,永远不会开倒车。

那么,还未老去的少年,在此时此刻不如动情的燃烧,即使是在无人注目的暗夜,像一颗不肯安歇的灵魂,为了答谢这一段短暂的岁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