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天然萬古新

黃霑臨走前兩個月曾和林青霞邀稿寫專欄,當時林青霞不敢答應。
黃霑辭世,爲了追憶他,她開始執筆寫了第一篇文章《滄海一聲笑》在黃霑追思會那天刊登在《明報》上。
這篇文章得到許多回響與鼓勵,於是有了第二篇、第三篇……
林青霞從此以寫作的方式復出了。
她的出道故事、拍戲甘苦、對於作品的心裏話;談家人親情;寫摯友交往,細談三毛、黃霑、張國榮、龍應臺、瓊瑤、徐克等人與她的友情;她的生活記趣,有旅行見聞,也有她與影迷的邂逅;那些一生難忘的相遇,那些緣分,象是和影劇記者的友誼,和季羨林的會面之緣;那些人生的體悟和感動,以及她向聖嚴法師求道的故事。數幀未公開的照片。
最終匯聚成爲一本書叫《窗裏窗外》。
那是2011年。
三年後,在林青霞六十歲生日之際,她出版了第二本書《雲去雲來》作爲自己的生日禮物。
水深水淺東西澗,雲去雲來遠近山——取自元代徐再思的【中呂】《喜春來·皇亭晚泊》。
以此爲題,與書中的真情流露點點哀傷正貼切。
《雲去雲來》序的開頭這樣寫:“林青霞的名字取得好,青霞兩個字再恰當不過,不容更改。青色是春色,象徵青春,而且是永遠的。霞是天上的雲彩,是天顏,不屬人間。”
這是白先勇眼中的林青霞。是天顏,不屬人間。
白先生把林青霞的名字解讀得如此之好。
林青霞自己則說:人生很難有兩個甲子,我唯一一個甲子的歲月出了第二本書,當是給自己的一份禮物,也好跟大家分享我這一甲子的人、事、情。這是一本近三百頁的書,淡淡的文字如行雲流水,不僅描述了林美人所經歷的人、事、情,也是她情感的昇華。
她這樣描述鄧麗君:“和她的交往不算深。她很神祕,如果她不想被打擾,你是聯絡不到她的。我們互相欣賞。對她欣賞的程度是---男朋友移情別戀如果對象是她,我決不介意。”
小祕書張薇惶恐地向林美人遞交辭職申請,被青霞理直氣壯地頂回來:“她是我女兒來的嘛,我當她是女兒,以爲她永遠不會離開我”。得知“女兒”要結婚了,只得忍痛割愛。她記得每次外出工作,小祕書都揹着一個百寶箱,對她的需求能夠快速滿足,發短訊小祕書慢慢地教,寫文章打字都是小祕書一字一句的敲。在一起八年時光,她就像女兒一樣帶在身邊。連大寶法王都說:小祕書張薇前世是林美人的女兒。
美好的回憶,不同一般的經歷,對林青霞是美好的,對張薇來說更是值得懷念的情分。
林青霞用她素樸溫暖的文字寫盡身邊的人、事、情,淡淡的文字透露着一絲淡淡的憂傷,感受細膩,文筆感性、乾淨又真實。
在她的筆下,她依然是我們認識的大明星林青霞,她樂意分享她與電影圈友人的交誼,讓熟悉她的電影作品的我們,可以從她的文字中看到她的工作場景,及她對於電影的熱情和曾爲之付出的辛勞。
除此之外還能從她的文字中看到她是一位母親,一個女兒,一個好朋友,一個可愛美麗又認真的女性。那些屬於平凡人的煩惱與迷惘,期待與盼望,躍然紙上。
世人都道她與秦漢的不圓滿是爲最大的遺憾。我倒覺得,與其失望在旋渦裏不如拎得清的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40歲的林青霞突然告別影壇,嫁做商人婦。將一地繁華簇錦丟在身後,過起平淡的主婦生活。她會在香港的街上跟普通人打照面,港人總會和她打招呼,喊她“霞姐”或“大美人”,她樂得自在;她就像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女人,在父母、丈夫以及女兒之間付出時間和精力。
她珍惜這些時刻,感覺找到了真的自己,做回了自己。在淡去的這22年裏,她更加註重精神上的追求。與聖嚴法師結緣、坐禪;參加各種文化藝術展,學畫畫、練書法;2005年,每週從香港飛臺灣聽蔣勳講《紅樓夢》,去聽一作家的寫作課,還去學習英文翻譯。
瓊瑤說:“我沒有看到那個‘皇后’,如何在皇宮裏享受着她的‘三溫暖’。我看到的,依然是我那純真飄逸的青霞,坐在燈下的計算機前,寫着她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惑……體會着她人生中的‘三溫暖’。”
林青霞說她喜歡自己有進步,你叫我做一個太享受的闊太太,我覺得不夠,很沒意思,精神會很空虛。我喜歡有一點長進的生活、加分的生活。青霞愛朋友,朋友們也更加愛護她。
青霞開始寫文章了,周圍的朋友似乎比她更投入、更興奮。她寫好文章後,每每會傳給所有的朋友看,於是,四面八方的響應,如波濤、如浪潮,一層層湧現而來。“這裏該加一句,那裏得刪一點,形容詞多兩個,成語再添一二……”種種意見,善意的、衷誠的,給予她極大的鼓勵。從開始寫作,到結集出書,青霞一直在不斷尋找、不斷求進、不斷突破。
看了季羨林先生寫的《老貓》,青霞對金勝文說這麼出名的大學者也寫得這樣平易近人,那我可以放下心來,好好去揣摩寫作之道了。
青霞一方面開始悉心閱讀,看高克毅、黃宗英、林文月、白先勇、傅雷、董橋等衆多名家的作品,從中汲取養分,一方面也建立信心,掌握到自己樸素明淨的風格,摸索出一條得來不易的創作之路。
青霞還虛心請教倪匡、請教董橋、請教月刊的編輯、報紙的主筆,以及所有教文學的、搖筆桿的朋友。廣納博採衆人意見,然後,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熔鑄在自己的文字裏。
青霞喜歡寫,更不怕改,爲了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標點,她會不厭其煩,修改上十次八次。林青霞的心園是一片淨土,沒有雕闌玉砌,沒有繁花雜草,有的只是碎石小徑,柳條木凳,一棵棵影影綽綽的大樹,都佇立園外、圍侍在側,清晨時送上鳥鳴,晌午時替她遮蔭,夜來風雨聲中,淅淅瀝瀝,扶疏的枝葉爲她帶來詩情與禪意。正由於心如明鏡,下筆時才能一字字、一句句,出於內心,發自肺腑。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歲月無情,美人依舊。又貴在美的不自知。
如今年逾甲子的林青霞氣質不減,內蘊更厚。青霞說以後不要叫我林美人,請稱呼我作家。
青霞四十歲開始寫作,文章不浮誇,不用典,不雕章琢句,然而情深意摯,處處見真淳。
讀她的文章,給我啓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