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傳言人死後的瞬間,不論高矮胖瘦都會減輕三十五克的體重,是爲靈魂質量。

這消息的準確度值得懷疑;不過令人確信的一點在於,若真有這三十五克靈魂之重,那麼人在生時這三十五克必承受不起一絲一毫的削輕或加重。

存在於一個極端社會,人們遵守着兩極分化的規則:一邊是生活的重如泰山,一邊是信仰的輕若鴻毛,哪一邊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思考。

米蘭·昆德拉麪對這些問題時選擇的思考,則成就了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

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

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係本質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

這是本關於空洞與虛無的書籍,書中人爭取的東西,被纏繞其中不能擺脫的東西,都逐漸展開了無意義的空洞羽翼,其實情節只是載體,這本書承載了很多思辨,輕與重,欲與愛。

最後一部分【卡列寧的微笑】讀後有些始料未及,如果剔除它,全書依舊完整,而單純讀它,有種非常奇妙的領會感,卻說不出明白了什麼。在卡列寧生命的最後時刻,托馬斯趴在地上,嘴咬着羊角麪包,假裝與卡列寧爭搶,卡列寧從主人嘴裏搶了一口。一隻從來不會吵主人睡覺的狗,最後時刻爲了討主人開心瘸着腿同意出去散步。

莫非這本書最幸福的只是這隻狗嗎?

它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丈夫,它是特蕾莎終其一生的最愛。

米蘭·昆德拉文筆簡練,思想深刻;喜歡用浪漫主義筆調去陳述現實主義的哲學。

米蘭·昆德拉的政治符號意義是連他自己都不喜歡承認的。他一再強調自己是“小說家,只是小說家”,可見昆德拉無心以一個意識形態作家的身份捲入太多鬥爭。

作爲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經歷者之一,米蘭昆德拉對蘇聯的許多做法都十分不滿。那一年,他因爲長篇小說《玩笑》而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到1975年時,捷克政府更是直接剝奪了他的公民身份,因此,他不得不選擇流亡法國,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

單從文學創作來說,上天似乎特別眷顧捷克。

捷克的文學歷史不是特別悠久,但在20世紀捷克有過兩次文藝繁榮。

捷克文化是一種“奇妙的混合”。它其實由三種組成:本土文化、德語文化和猶太文化。

但三種文化的共性在於,文學成爲他們抗衡黑暗的武器。

即便最困難的時候,捷克作家也沒有停止寫作,這也是許多東歐作家感人的一面。

某種程度上,捷克曾經高度政治化的現實以及多災多難的痛苦經歷,恰好爲文學和文學家提供了特別的土壤。

比如家喻戶曉的《好兵帥克》及其作者哈謝克、賽佛爾特、恰佩克、卡夫卡......

卡夫卡一輩子在布拉格生活,可謂布拉格作家。

有意思的是儘管卡夫卡和哈謝克是同一代人,還在同一年出生 ,但是他們代表着兩種文化。

捷克明信片上會印着哈謝克和卡夫卡舉着酒杯一起喝酒,但其實這是人們的想象,這兩人一生都沒有碰過面。

曾一度,廣大文藝男女青年彷彿不喝一杯卡布奇諾不說幾句米蘭昆德拉就不算懂文學似的。

如此之高的知名度和文藝範們對這本書的摯愛都應該來自於名字,這個書名字起的真是好,既不偏離全書,又帶着淡淡的哀愁和優雅,小布爾喬亞氣息撲面而來。

但我個人覺得,這本書雖然躋身經典範疇,但質量與知名度不是很相稱。

也許最開始喜歡這本書的人,和今天幾萬個想讀或數目不少的裝作已讀的人們,很大一部分都是爲這個名字而來的吧。

反正我讀過了,不妨,你也看一看,順帶寫一下讀後感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