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篇 同理心:認清人的本性,角色化、個體與集體人格 集體就是一堆角色 集體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教育是反人性的 產品經理應該如何看待角色 集體人格

當我們初步去接觸一個人或者一羣人時,一開始看到的其實只是他們的角色。

集體就是一堆角色

我們從小的教育其實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訓練你成爲我需要的那個角色。比如好學生是個角色,好孩子是個角色,好兒子是個角色,好女兒是個角色。

爲什麼孔子對於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爲他給我們寫了角色說明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婦。

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預期是不一樣的,比如對自我的感受、對關係的預期。爲什麼?因爲角色說明書不一樣。

在角色裏,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感受是什麼,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殼是什麼樣子的,角色要求你成爲什麼樣子。

當我們都被角色訓練好,收斂自我,鑽進一個同質化的殼裏,我們就成爲了一個集體。這羣鑽進了同質化殼裏的人,就會呈現出來一種集體人格。

集體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第一個,確定目標

你要知道這一次教育或者培訓的目標是什麼,要樹立一個什麼樣的觀念。

第二個,建立恐懼的邊界

如果沒有做被希望做的事,就會被呵斥,甚至懲罰。

第三個,放入清晰的標的

衡量正確與否的標準是清晰的。

第四個,給予紅利,然後讓它產生路徑依賴

做了正確的事情就會被獎勵

第五個,不斷重複

重複是動作的關鍵,重複還可以樹立榜樣。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後所受的培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便於被管理。

教育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按照人類對社會的美好期望來教育你,所有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產品經理應該如何看待角色

很多初級的產品經理,經常會用到一個詞“應該”,他們認爲用戶應該這麼做。比如一個母親就應該如何,她就應該具備某種能力、某些認知,因此她選擇時的權重次序就應該是這樣。但你憑什麼這麼認爲。

母親其實只是一個角色,只有在很大的壓力下,人才會按照角色行事。

一個人忙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沙發上,掏出手機想休息一會的時候,憑什麼你認爲她“應該”繼續完成角色,並且按照角色的設定點點戳戳你的產品呢?

微信之父張小龍認爲:“好的用戶體驗,目標就是做到自然。”

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兩個詞。

3歲的小孩用iPhone就很容易上手,因爲觸摸是人的天性。小孩是看不懂文字的,但是他們知道觸摸、滑動,通過iPhone上的箭頭一劃就解鎖了。這就叫自然。

當我們習慣了上班,就是習慣了角色化思考,人帶着角色,就會按照你的預期去行動,但是一旦脫離了角色化,作爲一個真實、完整、鮮活的人,就不會按照你的預期去行動。

產品經理需要做的是對這個真實、完整、鮮活的人進行觀察和了解。

人其實只有在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纔會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給他的壓力非常到位,否則就不要對他做角色化預期。

如果你是想做一個能讓用戶放鬆是 young的產品,或者你想和一個人擁有輕鬆愜意的親密關係,那你爲什麼要給對方那麼大的壓力,讓對方來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

集體人格

如果你的產品的使用對象是一個“個體”,那你必須要拋開對個體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對方當成一個完整的、鮮活的人,去做用戶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在給一個特定的集體做產品,那麼其實你應該充分研究這個集體的集體人格、共同記憶和核心觀念。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們真實的生存處境,但是隻有去角色化地認識、溝通、交互,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感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