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丨創新化生存

這本書書名是《創新化生存》,副標題是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爲創造的動力。在我來看,這其實不僅僅是一本教人創新的工具書,而是讓人提升見識、刷新認知的一本書。道理也很簡單,認知和具體的行動指南同時有,才能真正促使一個人作出改變。就像作者所說,創新化生存,首先要喚醒個體的思考。唯有不斷地用頭腦思考,從心靈感受,以熱情嘗試,才能在激變的環境中,不斷提升創新化生存的能力。

作者從反思、感受、洞察、創意、行動五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實現創新化生存。

反思:質疑理所當然,揭示並討論真問題。在做任何事之前,提問“爲什麼”。

感受:帶着問題進入真實世界,真聽、真看、真感覺,開始發現之旅,感受到更豐富的內容,看到被廣泛忽略的信息。

洞察:穿越現象,看到實質。理解人和情境的複雜性,結合關係矛盾,聚焦問題的突破點。

創意:打開想象力,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提防調入俗套的陷阱,探索新的可能性。

行動:從一個小目標開始,用行動思考。嘗試、失敗、再嘗試,不斷的行動是創造力確認的過程。


今天的分享不從這五方面,我們換種方式,分享幾個有趣的點。

1  人們只能看到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

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哥倫布首次登陸華特林島,島上的印第安人看不見盡在眼前的巨大帆船。這些印第安人驚奇於歐洲人是如何來到這裏的,他們最後得出結論,哥倫布異性是從“雲端上下來的”。

那麼大的帆船放在印第安人面前,他們卻“看不見”。其實並不是他們眼睛有問題看不見,而是他們不認識這個東西,更不知道它是幹嘛的。所以,他們腦袋裏沒有“帆船”這個名詞,更不知道這是個可以在海上航行的交通工具。 

我們也是一樣,每天接收很多信息,信息是一樣的,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能接收到的信息又是不同的。因爲,人們通常只能看到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其實,那些未知的東西纔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和了解的,但是,這些對我們有用的卻總是容易被我們忽視。

有句諺語說,如果你手裏有一把錘子,所有的東西看上去都是釘子。如果我們只是單一路徑上學習知識,我們就很容易成爲那個手裏拿着一把錘子的人,我們往往只想着讓錘子更大。人越長大,越偏執,通過錘子,我們只能看到世界的一種可能,我們卻以爲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真相。

當我們只憑借自己瞭解的一點真相就當成是瞭解了所有真相,這樣做決定的後果就是很多時候我們當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也就是爲何我們要創新、我們要跨界、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見識的原因。剛開始,我們爲了生存,每個人都必須握着一把錘子,但是如果只有一個錘子,我們的世界就剩下釘子了。一旦,世界上不再需要釘釘子,我們就只是拿着個錘子卻找不到飯吃了。

我們看現在的社會媒體,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薦,人們越來越只能看到自己看過的東西。比如在今日頭條你瀏覽了一個育兒類的文章,接下來,它會給你推薦更多的育兒類文章。在淘寶上你買了牀,接下來你會得到推薦更多傢俱。這樣看來,現在的社會化媒體,會加劇人的分圈。

所以,我們需要關注自己工作以外的東西,學習一點看起來似乎沒有用的東西,或許是實現創新化生存的一步。

2 如何對待我們省下的時間?

在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中,講過人的三種商業模式。

第一種,靠出賣勞動力來賺錢。

第二種,靠一份時間賣多份來賺錢。

第三種,購買別人的時間來賺錢。


原來很多人都是省錢第一,經過這幾年的思維改觀,大家又把時間看得更加重要,學會了購買別人的時間。所以,外賣、快遞、現代廚房、乾貨閱讀等各種省時間的服務應運而生。

時間剩下來了,但是又被浪費掉了。刷朋友圈、看抖音、追劇等。人們非常舒服地就殺死了剩下來的時間。

結果呢?我們花了錢,卻還是感覺自己非常忙,所以還是非常焦慮。如何才能讓我們不再時間上焦慮呢?

作者的建議是改變時間的觀念。

我們對時間的焦慮是因爲我們對“假想目標”的過分執着,我們總覺得事情應該快速進行,而現在卻陷入遲緩。

當我們不再追求省時間的效率,啥時間的快感,而是思考如何提升時間的質感,挖掘時間的內在品質。我們就能通過對時間的洞察,拓寬時間的價值。人也不容易因此而焦慮。

3 行動: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夜裏千條路,早上起來依舊賣豆腐。很多人心裏下了很多決定,卻一步也沒有踏出去,結果,就只能是活在夢中。人也一直焦慮而不可自拔。

其實,焦慮並不來自行動,而是來自想象。

自媒體很火的時候,很多人看着別人公衆號賺錢都紛紛來了公衆號,可是遲遲寫不出第一篇文章。總是想着等自己水平更高一點再寫,結果一拖一年半載就過去了。眼睜睜地過了紅利期。

作家要從第一個字開始寫,做什麼都必須有開頭。我們普遍的問題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人的意義是人的行爲創造的,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就沒有意義。很多事情我們做之前我們是無法預料未來的,比如我們的工作,每天我們都在重複做一些事情,很多人覺得很沒意思,於是偷懶耍滑,而有的人雖然也看不到這些瑣事的意義,但是他們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結果就在這些瑣事中鍛鍊了自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當一個機會出來的時候,平時做得更多的人得到了機會。

這就是他的行爲創造出的意義,可能在一開始,他本人也並不知道。

在具體做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堅信“我能”。

如果連這點信心都沒有,那麼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我能”就代表了內心願意爲此付出代價的決心,也因此更加容易成功。

生命的本質是嘗試。

“爲不爲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做不做是人的選擇,成不成則有時機的因素。這跟我們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一樣的道理。

尋找還是等待,儘管結果可能一樣,但是意義卻完全不同。出發,就意味着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意義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