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

      五一小長假帶孩子去博物館可能是很多家長的首選。去天津博物館必看的是那幾件呢?天津博物館有三件鎮館之寶,分別爲宋代的《雪景寒林圖》、清乾隆琺琅彩玉壺春瓶和西周太保鼎,簡稱“一畫、一瓶、一鼎”。

      三件真跡平時並不展出,展出的爲仿品,真品最近展出是在2018年天津博物館成立100週年特展時展出10天。 假期去天津博物館,會有掛胸牌的志願者爲參觀者講解,他們可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的佼佼者,會詳細的爲大家講解。在聽他們講解之前我們還是簡單瞭解一下三件鎮館之寶。

一畫——宋范寬雪景寒林圖軸


    這幅圖橫寬160.3釐米,縱高193.5釐米,絹本設色。該畫爲三拼絹的大幅畫作。整幅畫氣勢恢宏,生動而真實地描繪了秦隴山川初雪的景色。畫中羣峯林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水邊密林重重,後有村居屋舍,整幅畫的佈局嚴整有序。 從筆法上來看,這幅《雪景寒林圖》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皴擦和渲染兩種技法並用。作者先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和林木,而後用細密的雨點皴擦法來表現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使畫面整體渾厚潤澤,沉着典雅。在皴擦烘染時,作者還特別留出了坡石和山頂的空白,以強調雪意,非常巧妙。

      此幅畫作如此珍貴的原因之一也取決於它的材質。一般在字畫中有這樣一句話叫“紙壽千年,絹壽八百“。是說以紙爲繪畫或者書法材質的,一般壽命在千年左右;以絹爲繪畫或者書法材質的,一般壽命在八百年左右。而北宋距今有1千多年的歷史,因此只幅畫作的保護工作非常的難。這幅畫可以完好的保留至今,不單與我們現在文博保護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與這幅畫歷代的收藏者的保護是分不開的。

    《雪景寒林圖》歷經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收入內府,存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後被工部右侍郎張翼購得。從此張翼、張叔誠父子兩代對其倍加珍愛。《雪景寒林圖》至今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無疑更提升了藝術和史料價值。

      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的唯一的范寬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范寬《溪山行旅圖軸》。歷代藏家對其收藏,能目睹其精彩的人寥寥可數。連自己的家人都祕不展示的張叔誠先生,於1981年毅然將其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張叔誠(1898~1995),名文孚,別名忍齋,直隸通縣(今屬北京市)人。其父張翼爲清工部右侍郎、總辦路礦大臣。張叔誠爲著名實業家、文物收藏家、鑑賞家,博物館事業的熱誠支持者。曾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天津市政協委員。

    上圖側面電子屏幕上有講解和范寬落款的放大照片。 下圖是范寬落款的位置,但對此中國書畫界尚有爭議。

一瓶——清乾隆琺琅彩玉壺春瓶

      天津博物館所藏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是國寶級文物。是詩、書、畫合璧的彩瓷藝術珍品。


      這隻玉壺春瓶高16.3釐米,口徑4釐米,底徑5釐米。腹部所繪主題紋飾爲琺琅彩繪芍藥雉雞圖:兩隻雌雄雉雞棲身於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態親暱,周圍襯以芍藥花及秋季花草。側面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 引首有朱文“春和”紅印,句尾有白文“翠鋪”、朱文“霞映”二方印。底部寫有楷書“乾隆年制”。頸部用藍料彩繪上下兩組蕉葉紋。

      這隻壺稱爲玉壺春瓶,何謂“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的造型最早出現於唐代,是仿照當時寺廟中使用的淨手瓶的造型創造出來的,但不是淨手之用而是盛酒的酒器,我們俗稱的酒瓶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酒瓶子的樣子與此類型非常相似。玉壺春瓶造型:撇口、細頸、梨腹、圈足;由於器型非常漂亮,因此後期玉壺春瓶的造型多作爲陳設器或小型的把玩器。

  何謂“琺琅彩瓷”?

      琺琅彩瓷誕生於清康熙年間,但其製作工藝還要回溯到明代。明代興起了一種特殊工藝品,它是在銅胎上,以藍爲地色,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而燒成的精緻工藝品。由於其藍色在明景泰年間最好,因此有“景泰藍”之稱。清代前期,從國外進口有與景泰藍相似的金琺琅、銅琺琅等品物。當時國內也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琅”。琺琅彩瓷是引進西方工藝、專爲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美的彩繪瓷器。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御用瓷。創始於康熙末年,雍正朝製作日趨精美,乾隆時期更加工巧精細,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地。

        清代宮廷建築多爲木質,宮廷內不允許動火,但琺琅彩瓷卻是唯一被特准在宮廷內燒製的瓷器,可見其珍貴和特殊。因爲是專供皇帝使用的御用品,所以它的製作過程是相當嚴格的。首先,要在景德鎮御窯廠燒出幾百件素白薄胎的瓶體,從中精選造型完美、釉色潔白的送入宮中,剩餘的全部砸毀。瓶體之上所繪紋飾,由皇帝親自選定,並由宮廷御用畫師加彩,隨後入宮中的低溫爐二次燒成。

      它的特點是胎質細膩輕薄,在製作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損壞,同時由於其胎質輕薄,在上面繪畫、題詩就更加困難,因此成品率極低。 最後,所得幾件成品呈於皇帝親自挑選,皇帝從中選出一件或兩件精品,剩餘的要全部砸毀。這件玉壺春瓶在當時就是由乾隆皇帝親自挑選出來的唯一一件精品,可謂天下無雙。 此瓶來歷?

      此瓶原藏清宮,後輾轉爲北洋總統曹錕的軍醫處處長潘芝翹收藏。此公寓居天津。當時天津文物界並不知這樣一件稀世國寶就在自己身邊。 1960年仲夏,北京韻古齋文物店來津從天津軍醫世家潘芝翹手中以12000元人民幣購得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隨後該店工作人員孫會元與耿朝珍攜帶此瓶來到天津文管會。

    當時天津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管會)有一項文物管理制度,允許外地有資質文物商店到津入戶收購,收購完畢還必須將所購文物交該地文物部門驗看,然後方可攜帶所購文物出市。該省市如有需要,可加一成優先購買。

    天津文物鑑定專家雲希正、韓慎先、顧得威幾位先生鑑定此瓶後,愛不釋手,積極推薦給市文化局領導,建議留購。最終,在天津市政府財政的支持下花費13200元的價格將此件玉壺春瓶留在了天津。成爲當時收購文物中單價最高的一件。13200元這個價格對於當時來講可是“天價”了。

一鼎——西周太保鼎


    這件方鼎高50.7釐米,口徑23.36釐米,重26公斤。造型雄偉,工藝精湛,鼎口雙耳上浮雕雙獸,腹部四面用圓雕、浮雕技法,分別飾有垂葉紋和饕餮紋,四角扉棱突起,別具風格,最有趣的是鼎的柱足也裝飾有扉棱,並在中間裝飾有圓盤,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件國寶級文物“西周太保鼎”,腹內壁鑄有“大保鑄”三字銘文。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大保”就是“太保”,因此這件鼎就被稱作“太保鼎”。太保是周朝的一種官職,地位很高。《尚書》中記載“周公爲師、召公爲保,相成王爲左右。” 鼎銘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奭。召公奭曾輔佐周武王,周成王時任太保。召公輔政時崇尚勤儉,深受人們的敬仰。這件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一件珍貴的青銅重器。

      這件太保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山東省壽張縣梁山,與其一同出土的還有六件青銅器,合稱爲“梁山七器”。很可惜,著名的梁山七器如今僅有這一隻鼎收藏於國內,而其他六件全部散落收藏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1917年,時任袁世凱政府國務卿的徐世昌,也就是後來的大總統,在清史館總編纂柯鳳孫的介紹下購得此鼎。1958年徐世昌孫媳張秉慧將它們捐獻國家。至今仍存於天津博物館之中。

    太保鼎與司母戊大方鼎、大盂鼎、大克鼎等,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爲首批不允許出境展覽的64件古代藝術品,是十分珍貴的國寶文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