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的必進之館

      作爲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有很多珍品,個人建議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如果時間不是很充裕,只有3-4小時,個人認爲一定要去青銅器館、雕塑館、瓷器館、書畫館。

必進館之一:青銅器館

重點觀看:青銅器的設計製作


    青銅器館迎面就是這個鋮,正中鑲嵌着綠松石花紋,做工很是讓人歎爲觀止;這是公元前18世紀或16世紀的製作工藝,工具簡陋卻設計製作的如此精美。 估計那時的武士能有一件青銅武器,是極其珍貴的;故在製作時才下這麼大的功夫裝飾,配戴在身上,即能引來羨慕的眼光,也能起到震懾的作用,那絕對是權利財富的象徵。


    綠松石的這種鑲嵌設計影響深遠,現在這種類似的設計還在我國西藏和中亞地區流行,在去尼泊爾和摩洛哥時看到它們的首飾鑲嵌綠松石的很多。碎石鑲、整石鑲均有,人人都有配帶。人類對美的一致,從古至今沒有大的改變。


    上圖中的簋和瓿的造型極具現代朋克風,朋克風服裝的這種金屬元素的靈感來自哪裏,沒有去查相關資料。只感嘆古人的想象力太強大了,現代的很多設計理念源於古代。


必進館之二:雕塑館

重點觀看:人物的形態與神態


    觀看雕塑重點觀看他們的造型與神態的製作變化,以這個女彩繪俑爲例,她高15CM,拿在手中只盈盈一握。她衣服的腰線那麼低,還腆着小肚子,臉蛋豐滿的都要下垂了,胭脂用量如村婦般俗豔,現代審美因素中的長腿、蠻腰、錐子臉一個都不具備。但她極自信的站在那,眼神驕傲俏皮,身姿嬌憨可愛,風韻獨特,迷倒世人。

      俑類雕塑始於春秋,隨後陶俑的塑制日漸精美,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注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準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至唐代更是圓潤豐頤,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

    俑類雕塑在隋唐時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以黃、褐、藍、綠等秞色燒製而成的三彩俑即唐三彩,特別能代表俑類作品新一塑造水平。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必進館之三:瓷器館

重點觀看:仿生瓷

    進入瓷器館怎麼欣賞這些精美的瓷器呢?一定按布展的時間順序觀看。先看到是下圖這種年代很早的瓷器,它美觀嗎?否!它造型精巧流暢嗎?否!瓷釉好看嗎?否!


    但是隨着時間推移,瓷器越做越精美,直到仿生瓷達到頂端。所以一定按時間順序觀看方能體會到瓷器的發展歷史。


    極其有名的鈞窯瓷器,大小比例堪稱完美,由它的外形對比海棠花,更能體會到中國古代藝術的抽象寫意。


    燈光下它以難以形容的藍色吸引了大批的觀者,它就是近年在國內人人皆知的青花瓷。鐵渣在高溫下熔化,綻放,暈染,最後形成青花瓷。


    不是所有的青花瓷都這麼美,有些藍色暗沉,花紋不精細,表面有渣滓。如上圖的青花不是上成之作。一定要多去大博物館觀看珍(真)品,才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品。


      瓷器中極喜愛粉彩,看它的圖案精緻細膩,寥寥幾筆畫出小鹿躍動的神態,瓷釉色彩柔和。靜下心來仔細觀看松樹新綠老綠的層次,小鹿皮毛的質感!!爲什麼要觀看它的材質質感的表現,我有過在瓷器上用秞料描畫的體驗,粘稠的秞料用毛筆在光滑的瓷器表面想畫出如此精細的圖案,是件極難的事情。


      看光澤度溫潤柔和,看顏色純正寧靜,據說加了珊瑚到釉料裏。 無法言說的精緻漂亮,駐足良久。


      看着像是珊瑚頂珠,碧玉碗身,黃金鑲邊,黃銅底座,但它是純正的瓷碗,瓷器裏真正100分的極品仿生瓷。只能驚歎了,其它無語。一定要找到仿生瓷的展櫃,一組仿生瓷器均是極品。必須找到它們仔細觀看!!製作仿生瓷不能讓秞料隨意變化,要模仿珊瑚碧玉黃銅等材質,用什麼樣的秞料配比?控制在什麼溫度?心裏對那些製作匠人除了讚歎就讚歎!

必進館之四:字畫館

觀看要點:提前做攻略方能看懂大家之作

宋 米芾《瀟湘圖卷》

宋 趙佶《柳鴉蘆雁圖卷》

元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軸》《蘭石圖軸》

元 倪瓚《漁莊秋霽圖軸》

元 吳鎮《漁父圖》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明 仇英的《梧竹書堂圖軸》《修竹仕女圖軸》

明 文徵明《句曲山房圖卷》《石湖清勝圖卷》《真賞齋圖卷》

明 唐寅《款鶴圖卷》《秋風紈扇圖》《落霞孤鶩圖》

明 沈周《京口送別圖卷》

明 徐渭《花卉圖卷》

清 吳昌碩《四季花卉》《篆書臨石鼓文軸》

清 朱耷 (八大山人)《湖石雙鳥圖》

清 石濤《西園雅集圖卷》《細雨虯松圖軸》 ……

      這些都是在講中國繪畫史必講的大家。能一起看這些大名鼎鼎畫家的畫作真是幸事。觀看這些繪畫作品,確實需要提前做些功課。

    例如我們觀看宋微宗趙佶的花鳥畫時,最好了解一下中國花鳥畫分二類:

1、工筆花鳥是形似大於神似,形似第一,神似第二

2、寫意花鳥則是神似大於形似,神似第一,形似第二

  而宋微宗的《芙蓉錦雞圖》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他是工筆花鳥畫的頂峯人物。

元倪瓚的山水畫爲什麼有名?

    "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用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平遠”的代表當屬元代倪瓚。

      倪瓚開創了 “一河兩岸式” 的構圖,即近坡、中水、遠丘的三段式結構模式。他用一種極其簡潔的筆法,描繪了平遠風光。


      《漁莊秋霽圖軸》採用三段式的構圖方法,遠處山石渺茫,中段水域寬闊空明,近處小丘上的幾株枯樹參差錯落,畫面中無房、無人,這種構圖方式是倪瓚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徵。當代書畫家陳振濂評論:《漁莊秋霽圖》是倪雲林藝術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發揮得最稱極致的得意之作。

    明徐渭一生坎坷,自身的經歷使他將水墨寫意花鳥畫推到了一個新階段,開創了獨屬於自己的“塗抹、狂掃”的藝術表現形式,畫作中的寓意和詩詞有自己的特點。他的畫讓我們知道了看懂中國畫要先看懂中國詩詞。


明 董其昌 贈珂雪山水圖卷 絹本水墨,21.1×723.2釐米

      該畫是長卷,董其昌善畫山水長卷,這幅畫不是常設展畫,是舉辦活動時的特展。有幸看到實屬運氣好。不看真作,無法感受7米多的長卷是什麼氣勢!在觀看時,我站在展櫃的右側無意中向左側的畫看,發現畫中的山水雲霧有一種雲霧環繞山峯的立體感,雲霧縹緲莫測,極其生動。遂駐足良久。想和旁邊觀者分享,展櫃前卻沒有人。


    《隨園女弟子圖卷》描繪的是袁枚十三女弟子雅集的場景。古代文士雅集很少出現女性身影,這幅畫詳細描繪了古代女性參與文藝公開活動的場景,姿態各異,有垂釣、作詩、撫琴、執筆題芭蕉者…… 畫中女子服裝的色系同莫蘭迪色系,這種長卷繪畫的方式讓我想起那個非常有名的:百雀靈手機廣告長卷。以這種長卷方式表現一個主題的網頁設計目前很流行。

      這幅畫僅僅是表現一些貴族女子閒及無聊在遊玩嗎?不是! 晚明,秦淮青樓女子中很多都有詩畫才能,而那個時代的良家女子反倒默默無聞。到了清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良家女子愛讀詩書、吟詩作畫的女才子漸漸多了起來。清代女詩人大量湧現,與時代的發展、觀念的開放有關,也與少數思想開放的文人大力倡導有關。袁枚就是這些倡導女子要受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 封建教育觀阻斷了女子受正規教育的途徑。女子不可以科考、求功名、不可以介入政治,甚至認爲女子沒必要接受教育,“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袁枚不這樣認爲,他不同意“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

    在袁枚的時代,還沒有出現女子學堂教育。袁枚晚年招收女弟子,的確是驚世駭俗之舉,這些女弟子或出生於官宦之家,或嫁入書香門第,經濟生活優裕,學習環境優越,閒暇較多,可安心作詩。

    清吳昌碩是現代寫意花卉的開山人,在技法上一改傳統文人畫一味強調清雅,大膽引入西洋紅與國畫中的赭石花青互相輝映,呈現臨摹對象的濃厚妍麗,渾然天成。造就了海派雅俗共賞、大氣謙和的藝術風格。他的缶門弟子有百餘人,陳師曾、潘天壽、諸聞韻、諸樂三、錢瘦鐵、陳半丁、王個簃、沙孟海等,所謂“天下幾人學缶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