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 · 高光 ·《阿爾諾菲尼的婚禮》背後的故事

      《阿爾諾菲尼的婚禮》又名《阿爾諾菲尼的訂婚式》或《阿爾諾菲尼夫婦像》,這幅畫在藝術史上非常重要,是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重要藏品之一。其作者揚·凡·艾克被譽爲“油畫之父”,這是他最著名的畫像之一。他的作品以寫實的精細描寫和微妙的光影表現聞名於世。


一、第一次看畫的感受

      第一次看畫感受最深的可能是新娘的大肚子和新郎的大帽子。新娘凸起的肚子和放在肚子上的手,這是許多準媽媽的標準動作,看來新娘是懷孕了!新郎廋廋窄窄的臉表情嚴肅,並且戴了一個碩大的帽子。以現代人的眼光初看這幅畫覺得一對新人滑稽可笑,不知道畫家要表現什麼,也不知道這幅畫有什麼特殊成就。這是我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的真實感受。

二、揚 ·凡·艾克的藝術成就

      作者揚 ·凡·艾克(1390-1441)是尼德蘭(現爲比利時)畫家,他是十五世紀北歐後哥德式繪畫的創始人,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奠基者,油畫形成時期的關鍵性人物。

   1、細節如鏡子般的真實

       當我們仔細看這幅畫時,會感覺彷彿是通過一種魔法,現實世界的平凡的一角突然被固定在油畫中。一切都在這裏——地毯和拖鞋,牆上的念珠,牀頭的小刷子,窗臺上的水果,彷彿我們能親臨阿爾諾菲尼的家拜訪他似的。

       畫中牆上掛着一面鏡子,鏡框帶有10個突出的朵狀方形,每個方形內又置一個小圓形,每個圓形內畫一幅耶穌的故事畫,圖像細小到難以識別。中心圓鏡內反射出整個房間的景物,裏面有畫家作畫時的情景。這種精微工整細膩的表現在當時是罕見的,也只有在尼德蘭的細密畫中可以見到。畫面裏大面積的衣服布料無論是褶皺還是質感,都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對比感,妻子衣服的白色絨毛布料(有一種說法這是白鼬毛)與畫面上面金屬質感的吊燈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文藝復興時期有一種趨勢,要創造一種新藝術,要它前無先例地忠實於自然,這種熱烈的願望也鼓舞着凡·艾克。他耐心地在細節上再增添細節,直到整個畫面變得像是鏡子般地反映可見世界爲止,使人感到真實。

2、他是油畫的發明者

      爲了實現自己的意圖,堅持像鏡子一樣地反映現實的全部細節,凡·艾克不得不改進繪畫技術。他是油畫的發明者(對於這種講法是否正確已經進行了很多討論)。那時的畫家必須自己配製顏料,在使用之前,要加上一些液體以便讓顏料粉末形成漿糊樣的東西。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製作方法,但是中世紀期間,所用液體的主要配料一直是用蛋清製成的,它很適用但是幹得太快。楊·凡·艾克對那種配方並不滿意;因爲他無法使色彩慢慢地相互轉化以求過渡柔和。所以他使用油代替蛋清,作畫時就可以從容得多,精確得多。

       楊·凡·艾克經過反覆試驗,發現亞麻油和核桃油是較理想的調和劑,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畫面具有豐富的色彩和逼真的視覺效果。油畫顏料是從礦物和植物中提煉和研磨後取得的極細小顆粒,再用植物油按比例攪拌而成,具有不透明、覆蓋力強的特點,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畫面產生逼真的立體感。由於材料的改良,描繪時運筆流暢,顏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度,方便多次覆蓋與修改。乾透後的顏料有很強的附着力,不易剝落和退色,並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

3、繪畫中的高光點

        油畫顏料的調製成功,使他能夠製作光亮的顏料,那種顏料能夠用於透明的色層之中,他能夠用尖筆在畫面上點出閃閃發亮的高光,因而獲得了高度精確的效果;所產生的神奇效果使當時的人大爲驚訝。

       凡·艾克運用新的油畫材料作畫,在當時的畫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油畫技術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廣泛流傳,今天已成爲世界上最主要的畫種。

三、作品解讀

1、畫中人是誰?

        畫中人是意大利商人喬瓦尼·阿爾諾菲尼(Giovamni Arnolfini),這位商人因事來到尼德蘭,帶着新娘瓊妮·德·凱娜妮(Jeanne de Chenany)。阿爾諾芬尼是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爲騎士的真實人物,他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魯日的代言人。

2、爲何說這幅畫是一張結婚證明?

         我們是怎麼判定這幅畫表現了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時刻——他們的婚禮(或訂婚)?並不完全因爲畫中人物的動作:畫中阿爾諾菲尼舉起了右手,表示一種儀式,象徵矢志愛情;新娘則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遠做丈夫的忠實伴侶。

      人們認爲畫中有二點內容表示了畫家是被請來記錄下這一重大的時刻的見證人,正如一個公證人可能被請來聲明他出席了一個類似的莊嚴儀式一樣。

第一點是畫家在畫面的明顯位置寫上自己的拉丁文名字“Johannes de evck fuit hie”,意即楊·凡·艾克在場。

第二點是在房間後面的鏡子中,我們看見從後面反映出來的整個場面,從中我們看見了那位畫家兼證人的形象。

       我們不知道是那位畫中的意大利商人還是畫家想出這麼個主意,使用這種新式的繪畫來見證這一重要時刻,但畫家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爲一個不折不扣的見證人。

3、畫中元素的象徵意義

     室內的所有細節,如蠟燭、刷子、掃帚、蘋果、念珠以及兩人之間的小狗,都帶有一定的象徵性,它們提示着對婚姻幸福的聯想。 畫面上方懸掛的吊燈點着一支蠟燭,意爲通向天堂的光明;畫的下角置一雙拖鞋表示結婚;腳邊的小狗表示忠誠;女子的白頭巾表示貞潔、處女,綠色代表生育,牀上的紅顏色象徵性和諧;牆上的念珠代表虔誠;刷帚意味着純潔;而窗臺上的蘋果是聖經中的禁果,代表着警告;畫面中間帶角邊的圓鏡代表天堂之意。所有這些象徵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觀念,畫家都一一收入畫中,作了極爲細緻的描繪。

        華貴臃腫的衣飾是尼德蘭市民階層中一種富有者的裝束。阿爾諾菲尼的妻子常常被誤認爲是懷孕了,實際上她只是拾起裙角在胸前,是當時的一種流行。喬凡尼.阿爾諾菲尼來自一個商賈家族,從飾物以及房間的陳設不難看出他是相當富裕的。

四、作品問世後的曲折經歷

      1434年,尼德蘭畫家楊.凡.艾克在布魯日創作了這幅畫,後來此畫流落於西班牙。16和17世紀,人們對這幅畫的理解基本爲“婚禮肖像”,但是到底是誰的婚禮肖像,沒有定論。

     1842年,英國和西班牙戰爭時,英國人從一個西班牙戰俘那裏“購得”此畫,後一直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最初,英國人對這幅畫也不甚瞭解。1847年,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在編寫畫作目錄時,根據畫中後牆上的一行簽名:“凡.艾克於此”,錯誤的將此畫解釋爲“凡.艾克本人結婚時的肖像畫”。至此,或許由於人們將這幅畫界定爲“婚禮肖像”,所以幾乎沒有人將畫中女子微凸的肚子解釋爲“懷孕的徵兆”。後來,當人們不再將這幅畫視爲“婚禮肖像”時,“懷孕說”便盛行起來。比如1855年,有人將此畫解釋爲“畫中的男人在給一個懷孕的女人看手相,預測她未來孩子的命運如何。”與此同時,另外的解釋則將此畫視爲一種宣誓儀式:“畫裏的男人正在對着妻子肚子中的孩子宣誓,他們就是孩子的父母。”

        五花八門的解釋在1934年遇到了一個“終結者”。 1934年3月,美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在《柏林頓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解讀這幅畫的文章。潘諾夫斯基綜合了以上所有的解釋,並對一些史料進行了考證,特別是結合他的學術專長——肖像學和聖像學闡釋法,對這幅畫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首先,他認爲這是一幅婚禮肖像,圖中男人左手握住女人的手,右手舉在胸前的姿勢,是布魯日地區典型的婚禮宣誓時的姿勢。其次,畫中的人物是布魯日的貴族阿爾諾菲尼和他的妻子。最後,畫中有很多符號具有象徵意義,且和基督教有一定的關係。比如,畫面頂部的吊燈有九支燭臺,但只有一支點着蠟燭,代表着上帝在見證他們的婚禮;畫面中部的鏡子四周有十個齒輪狀的浮雕,其上的畫面是基督受難的十個場景;畫面底部的狗象徵着忠誠,兩雙脫掉的鞋代表兩人平等的站在上帝的面前接受他的祝福。右邊窗臺上的水果是柳橙,顯示了阿爾諾菲尼的財富,因爲在那時,柳橙是非常貴的水果,一般人喫不起;另一方面水果也代表着純潔的伊甸園。(當然,也有人說這水果是蘋果。)後人對這些符號的解釋或許不同,但大都脫離不了潘諾夫斯基的模式。

      最後,潘諾夫斯基認爲這幅畫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個婚禮的場景,它更是一種證明,就像今天的“結婚證”一樣,只不過它是用繪畫的方式來證明。其中,婚禮最重要的見證人——畫家凡.艾克,在畫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以文字的形式,即後牆上畫家的簽名;另一次是以圖像的形式,即鏡子中畫家本人的像。從此以後,潘諾夫斯基的解讀基本上成了美術史教科書的標準答案。

      當然,畫中觀衆最感興趣的那一部分——阿爾諾菲尼夫人的肚子,基於潘諾夫斯基的理論,也有人做出了合理的解釋:阿爾諾菲尼夫人不可能懷孕了,她微凸的肚子只不過是當時的服裝使然,那時貴族們的服裝都很寬大、繁瑣,阿爾諾菲尼夫人將裙子多餘的部分提起,放在了肚子前面,造成了她肚子微凸懷孕的假象。進而,又有一部分符號愛好者將這一符號做了“神話學”的發揮:阿爾諾菲尼夫人微凸的肚子或許是一種生殖崇拜的象徵,正如美術史裏很多女人形象中的性特徵都非常突出,意味着她極強的生育能力。

     後來歷史學家們發現了畫中阿爾諾菲尼夫人的母親的一本日記,日記中記載,在這幅畫創作的前三年,她女兒就已經去世了!鑑於此,部分歷史學家認爲,畫中的女人可能是阿爾諾菲尼的第二任妻子,不過遺憾的是,關於這第二任妻子的具體信息,在阿爾諾菲尼家族的檔案中沒有詳細的記載,使得對這幅畫的解讀又陷入了僵局。

      與此同時,有人對這幅畫提供了新的解釋,他們認爲這幅畫不是“婚禮肖像”,而是一種帶有回憶、紀念性質的畫作,是阿爾諾菲尼爲了紀念自己死去的妻子,請著名畫家凡.艾克來創作的一幅紀念畫作。按照這一解釋,畫中的一系列符號也得到了新的解釋,這些解釋爲持這種觀點的人找到了證據:比如畫面頂部那一支燃燒的蠟燭在阿爾諾菲尼的一邊,而他妻子那邊的蠟燭一支也沒有點燃。齒狀鏡框中的基督受難的場景,在妻子那邊的場景講述的都是基督受難而死的故事,而在丈夫那邊的場景講述的都是基督復活的場景。生與死的界限在畫中一目瞭然。此外,關於畫中的水果,這一點倒和潘諾夫斯基的觀點部分一致,它的確代表伊甸園,但是其隱含的含義是借“伊甸園”這個往昔人類最美的時光,來象徵畫作中“回憶”的主題。新的解釋還發現了更爲細緻的證據:在畫中窗外有一棵樹,據考證是櫻桃樹,在基督教中,櫻桃樹是一種天堂之果,這也意味着這是一幅爲了紀念已在天堂之人的畫作。

      那麼新的解釋又是如何來解答“阿爾諾菲尼夫人的肚子”這一焦點問題?他們認爲這恰恰是阿爾諾菲尼夫人死亡的真正原因。阿爾諾菲尼夫人的母親的日記裏,沒有提到她女兒的死因。新的解釋認爲她可能是死於生孩子。所以,阿爾諾菲尼才讓凡.艾克將自己妻子懷孕的身形畫在畫作裏以示紀念。那麼證據何在?就在畫中阿爾諾菲尼夫人身後的那張牀的牀頭上。如果仔細觀察牀頭,可以看到上面有一個木雕像,據考證,這個雕像是聖.瑪格麗特——一位主管生育的女神。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是在牽強附會。因爲那個時代,由於醫療條件的落後,生孩子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很多女人都在生孩子時死去,所以那時候也流行一種畫像——懷孕女人的畫像,有些貴族女人在生孩子之前會請畫家爲她們畫像,以防萬一出現意外,不至於連個影像都沒有。就這樣,“懷孕論”在近百年後捲土重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