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博物館欣賞繪畫作品(三)

        前面我們討論了第一階段是讓孩子們自由的隨意的去欣賞繪畫作品。第二階段引導孩子看構圖、看色彩、看光影、看筆觸。 那麼第三階段我們如何做呢?即對繪畫作品的深度解讀。

     我們繼續看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傭人》,該作品的深度解讀可以有以下幾層:

    第一層解讀是繪畫作品的直觀形象,即畫面所表現的內容。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

    第二層解讀則是觀者的感受,即欣賞這幅繪畫作品讓你聯想到了什麼?或者說你還看到了什麼畫外的內容?


        一個簡樸的廚房讓人產生懷舊心理。整個畫面色彩厚實,光線柔和,埋首工作的女僕是一個樸實溫和的人。你好象能感覺到牛奶的涓涓流動,能聽到麪包脆皮的輕微開裂之聲。似乎看到陽光照亮的區域裏有微塵飄浮。窗外有隱隱的人聲,晨起的人們在忙碌;走廊處有腳步聲,主人及家人起牀了,在等待早餐……。很自然的聯繫,在我們腦中描摩出一幅動感的日常生活的畫面。

       第三層解讀是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時,構圖色彩及安排的元素有什麼寓意嗎?廚房的陳設十分的簡單,只是有一些食物、器皿、藤籃、馬燈等常見物品。


       但爲什麼在廚房的牆角瓷磚上要繪製一個小天使丘比特?還有旁邊的腳爐?女僕將腳爐置於裙下取暖,因此腳爐被視爲熱烈渴望愛情和忠誠的象徵。腳爐與牆角瓷磚上的丘比特畫像,兩相呼應似乎支持這個看法。但大多數人還是不認爲在這幅畫作中有暗示女僕對愛情渴望的表現。很多這種深度解讀僅代表個人的見解,越是名作解讀的資料越多,這些資料都可以供我們學習參考。

        第四層解讀是通過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作品內涵或哲理的推論。荷蘭人長期與大海作鬥爭,他們渴望的生活就是這種平實的富裕生活。通過維米爾描繪的生活場景,讓人們瞭解到當時荷蘭人的生活環境,即荷蘭新興富裕市民階層已經衣食無憂且能僱傭女僕。這種推論有意義嗎?引導孩子們從一幅畫進行知識的拓展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我們還經常看由一幅名畫衍生出其它形式的作品,如美國作家特蕾西·雪佛蘭因極喜歡維米爾的另一個幅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寫出了暢銷歷史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並被拍成同名電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