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好好吵架了?

一提到吵架,大家很自然地把它與「負面情緒」聯繫在一起,常常避而遠之。

但其實,認真感受一下就會發現,「負面情緒」和快樂、幸福這些「正面情緒」一樣,是我們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是自發產生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

「負面情緒」的到來,並不受人主觀意識控制,等你意識到有情緒,它已經發生了。

當憤怒產生,我們不應該壓制情緒,而應該讓它順暢地流動。

每當我心裏不痛快想發火,朋友說:不要生氣,我就變得更生氣了。

因爲,「不要生氣」像是在責備,意思是如果我生氣,就是我的不對。

遇到讓人氣憤的事已經夠鬱悶了,還不允許發泄,更加讓人窩火。

我們不應該否定「負面情緒」,而應該接納它。

01.

2020年春晚小品《婆婆媽媽》演了一個婆媳二人因家務鎖事意見不統一,藉機會暢快淋漓地大吵了一架的故事。

二人內心的鬱悶痛快地發泄了一番,吵完之後,關係似乎變得更融洽了。

用她二人的話說,這架是吵對了唄。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會,當和家人或朋友、同事大吵一頓之後,又重歸於好,雙方的關係比之前更好了。

這樣看來,吵架有一定積極意義。

  • 吵架是一種發泄方式。

俗話說,小打小鬧是生活的調味劑。

人有時免不了生氣、發火,通過吵架,可以排解內心的不快情緒,吵完架之後,心情變得舒暢。

正像小品最後,婆婆在按兒媳意願安裝的暗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拆」字後,大呼:舒服,吵架結束。

《如何正確吵架》這本書中作者提到,

婚戀研究證明,在交往初期有過真實、憤怒的爭吵的伴侶,後來往往會更加幸福。

社會心理學研究者發現,「憤怒而誠實的溝通帶來的短暫不適感」反而有益於感情的長期穩定。

美國心理治療師托馬斯·摩爾曾說過:憤怒,給予你力量和動力,讓你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具有創意,每一分鐘都能表現出你自己的風采。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表達憤怒,並不說明他從來不生氣,而是他的怒氣被壓制,當憤怒積累到一定程度,他便會來一次前所未有,破壞性極大的大爆發。

當情緒來了,總是需要找一個出口使其流動。

不能向外攻擊,情緒並不會消失,它要麼被壓制,進入潛意識,悄無聲息地影響你的判斷;要麼向內,攻擊自身,使身體出現各種問題。

  • 吵架,是彼此瞭解的好時機。

有時我們不善表達自己,但吵架給了我們說出內心真實想法的勇氣。

如果能正確認識吵架這件事,它便是彼此瞭解的好時機。

心理導師武志紅老師在書中提到過:好的憤怒,既能夠保護你自己的空間,又能促進關係朝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小品中,吵架的導火線雖然是請保姆這件事,但吵架過程中,婆婆和兒媳分別表達了彼此很多方面的不滿。

婆婆不滿兒媳衣服亂丟,花錢買名貴口紅,房間裝修暗門;

兒媳不滿婆婆在客廳種蔥種蒜,還施肥;

這些事情都是平時表面不說,憋在心裏不爽。

通過吵架,婆媳二人把這些問題都擺在了明面上,向對方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底線,這樣使問題簡單化,溝通變得高效,十分有利於解決問題。

可以想象,後面婆媳二人都會對彼此有所包容,對自己的言行也會有所收斂——兒媳會把自己的物品收好,婆婆爲蔥蒜找更適合的地方,如陽臺。

吵架本身不是問題,它是一種信號,表示關係中某些方面出了問題,這是吵架之後,雙方需要反思的地方。

如果吵完架,雙方可以反思吵架時暴露的問題,並及時解決,那麼關係就會更進一步。

  • 吵架是一種有溫度的相處模式。

雖然吵架不是最好的互動方式,但比起冷戰和漠不關心,吵架要有溫度得多。

吵架是一種有情味的互動,而冷漠則是置身事外,不聞不問。

有了問題,應該及時溝通,即使吵架,也比冷戰要好得多。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吵架,並不代表沒矛盾,也許是把不滿和意見憋在心裏,忍着不說。

這樣既對自身沒有好處,也不利於增進雙方關係。

就像小品中,婆媳二人其實早就彼此有意見,但爲了在兒子面前維持一種和睦的局面,都忍着不說。

有意見不說,意見不會消失,它會時刻在你的頭腦中揮之不去,佔據大量時間和精力,讓你總想着找對方的的茬兒。

兒子在時,一團和氣,兒子不在時,婆婆就找兒媳事兒;兒媳給不愛喫雞蛋的婆婆碗裏夾鵪鶉蛋,表面上看是孝順,事實上卻讓婆婆很不痛快。

如果大家把不滿悶在心裏,不說出來,即使短時間內維持一種和平相處的假象,時間久了,心也會越來越疏遠,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彆扭。

很多誤會都是不溝通或未溝通到位造成的。

另外,很多人有意見當面不交流,但是背後卻總會抱怨,議論。

這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

02.

雖然吵架有積極性的一面,但並不是鼓勵大家多吵架,而是承認吵架中可以增進雙方關係方面的意義。

增進或改善關係,需要發現吵架背後的真正原因。

《如何正確吵架》(作者朱迪斯 · 萊特、鮑勃 · 萊特)這本專門講解親密關係之間爭吵的書,我認爲其很多原則適用於多種互動關係。

作者認爲,親密關係中爭吵的深層原因,是雙方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書中給出的技巧之一是遵從本心,學會剖析爭吵,找出藏在其中的需求。

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些需求中,很多需要和人互動才能得到,也就是說要在關係中完成。所以,需求的本質是建立良性滋養的關係。

所以吵架,一方面要了解雙方哪方面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需知道吵架的目標是建立關係。

明確了這一點,就要採取行動,滿足自己的需求。

需要做的不是避免爭吵,而是要做真實的自己,同時,在爭吵中多加入一些積極因素。

爭吵的因素並非全是消極互動,它包含建設性互動與破壞性互動兩部分。

戈特曼的研究顯示,幸福的伴侶在出現分歧和爭吵時,積極與消極互動的比例是5:1;

而在最終離異的夫婦中,這一比例爲0.8:1,即小於1。

還有一些感情非常穩固的伴侶,即便是在爭吵時,他們積極與消極互動的比例也能達到20:1。

這說明,要保持良性關係,每做出一個消極互動,需要至少5個積極互動才能抵消消極互動帶來的不良影響。

爲了更加明確哪些行爲是消極互動,哪些行爲是積極互動,作者製作了一個互動量表:

圖片來自《如何正確吵架》

在互動量表中,左邊是消極互動,右邊是積極互動,我們要做的就是減少左邊的消極互動,增加右邊的積極互動。

作者進而提出七個緊密互動的原則:

承擔自己的責任,是這些規則的核心原則。

遵守這些規則,需要我們主觀意識上做出努力,而不是任由消極的情緒主宰我們的頭腦。

規則1:突出積極面

多做量表右側的積極互動。

婚姻問題專家指出創造性互動的三個關鍵因素:易於接近、積極迴應和情感投入。

也就是說在情感聯繫中,要做到開放、投入並能給予對方迴應。

這裏特別強調積極迴應——「注意力投標」的重要性。

「注意力投標」的意思是,你讓對方注意你,並反過來回應對方希望你注意的請求。

研究顯示,最終離婚的伴侶對10次投標行爲只會迴應3次;

而對關係感到滿意的伴侶中,迴應的次數高達9次。

所以,能否增進關係,也要看你是否願意積極迴應對方。這一條在其他關係中同樣適用。

或者,你可以有意識地關注甚至記錄積極迴應對方的次數。

規則2:弱化消極面

明確破壞關係的行爲更細緻的分類:

被動破壞性行——逃避;

錯誤互動——敷衍、虛假互動;

主動破壞性互動——批評、輕蔑、防禦、退縮或拒絕互動。

一旦意識到出現這類行爲,應立即喊停。

規則3:每一方最多對現狀承擔50%的責任

一個巴掌拍不響,主動坦誠自己有做的不對的地方。

規則4:雙方都對獲得幸福和滿足感承擔100%的責任

幸福是每個人自己的事,要爲自己的幸福做各種努力。

規則5:保持坦誠,承認事實

每當你的伴侶說出真相,就告訴ta,你承認ta說的是事實,哪怕你已經快氣瘋了,不想讓對方感到滿意。

重點是,給予對方肯定。

規則6:爭吵的目的是有所收穫,而非表達反對

問自己:爭吵的目的是什麼?

有意識地控制抱怨。

規則7:預設對方是出於好意

與人爲善。

學習如何才能預設對方是出於好意的。

要讓這種預設成爲一種習慣,多尋找關係中的積極方面,而不要假設對方會爲你除去所有消極的方面。

03.

除了明確正確吵架的原則外,我們還需要一些具體的做法去執行這些原則。

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寫下來,對吵架進行覺察反思。

記錄每一次吵架,冷靜之後,對吵架進行復盤。

可以回想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讓你產生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也許是一句話,也許是一個動作。

你的感受是什麼?

讓你聯想到什麼(人或事)?

爲了改善關係,可以做些什麼?

……

關於寫下來,寫作導師師北宸老師在書中提到過「寫作禪」的方法:

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寫,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情緒:痛苦、煩燥、順暢、愉悅……但寫完之後就會有一種暢快感。

「寫作禪」可以忠實地記錄你當下的所思所想,不僅能幫你釐清思路,而且事後可追溯、可檢視,從而讓你在討論和交流時思路更清晰。

《讓寫作成爲自我精進的武器》——師北宸

你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復盤,清腦公衆號周嶺老師發表過一篇覺察的文章,文中分享了他極簡的覆盤方式:

1、描述經過——以便日後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2、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爲什麼直到有深度的啓發;

3、改進措施——儘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周嶺,公衆號:清腦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以上都是我用過,並且覺得很有效的覺察反思的方法。

04.

之前,VV會很衝動地對北北動手,用他的話說,這叫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對他的觀點嗤之以鼻。

每當這時,我就像一頭母獅子🦁一樣衝VV大吼大叫,拼命保護北北。

後來我發現,我這樣做並不能有效地保護北北,相反卻加深了VV對我和北北的敵意。

這樣幾次之後,我開始反思,VV爲什麼這麼敵視北北?

冷靜之後,我會把發生的事情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腦子裏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湧現出來。

經過梳理分析,我發現,VV每次都是在我搞不定北北時,出手幫忙,但他的方式太過激烈,我和北北都有點無法承受。

VV自己也很委屈,因爲明明是在幫我,我卻不領情,反而針對他,這讓他也很不爽,不理解。

後來我得出可能的解釋:

VV小時候被粗魯地對待,他認同了這種方式。

當我搞不定北北時,可能會激發他內心的某些負面感受,VV很多時候心裏有氣,找不到出口,無法衝着我和其他成年家人發泄,只好發泄在比他弱小的北北身上。

瞭解這些之後,再遇到VV生氣發火,我便不再對他吼,而是能夠看見他的憤怒,覺得他像一頭怪獸困在一個無形的枷鎖之中,無法解脫。

我突然覺得深深地理解了他,並很能包容他的怒火了。

就像能容納北北所有的情緒一樣,VV的怒火我也能接得住了。

當他再次憤怒時,我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安慰他。

平時也會爲他做些體貼的小事,在他下班回來,衝一杯熱豆漿,削好水果端到正在打遊戲的他眼前,盛好的湯放在正看電視的他面前,把喫完留下的果殼收走……

這樣,關係真的改善了很多。

當我很能包容他,他感受得到,體驗到善意,他能立刻反饋給我,變得很能聽進我說的話,幫我做一些事。

另一個更直接的結果是,他和北北越來越多互動,越來越少衝突。

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事。

這是我自己覺知反思的一次體驗。

把這個小體驗分享給大家,是想說明寫下來——覺察——反思很有效,它可以使我們的生活,關係等各方面變得有深度,把我們從雞毛蒜皮的瑣事中解脫出來,並且不僅僅停留在抱怨的層面。

另外,也可以事後與當事人討論吵架的原因等,這也是一種整理思路和覺察反思的方式。

總之,吵完架,事情並沒有結束,吵完之後再和好,想辦法使關係更進一步,纔算有始有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