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做了沒結果,還要繼續嗎?大咖李笑來這樣回答

步行上下班的通勤路上,聽課是很好的選擇。

翻出李笑來老師的《和時間做朋友的這十年》課程,再次聽,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使我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也更加堅定地去做當下的事。笑來老師在課程中講了一些他個人的經歷和失敗的經歷,表達了一些關於成長親測有效的觀點。說是觀點,也更是他自己的特點。

01.
也有挫折和失敗

這次聽課,確定了一個事實:笑來老師原來並不是大家以爲的很聰明很順利的人,他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失敗。

  • 考大學視爲一次失敗的經歷。

第一次高考,幾乎是主動放棄考上大學。故意亂答一通,如願以償,成績沒有達到自己所填志願,但分數仍過了本科線。

後來,他意識到應該去上大學,並在第二年進行復讀。當經歷了異常痛苦的一年,離高考只有半個月時,他得了闌尾炎。

本來是很小的手術,由於意外,幾分鐘的小手術延長至1個多小時,使他經歷了長達四五十分鐘的極度疼痛,嚴重影響了記憶力,使高考成績雖過了重點線,但仍沒有達到所報志願。

後經過調劑,讀了一所不喜歡的學校和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從這件事當中,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機會一旦錯過,即使花百倍的努力仍然無法彌補,因爲總是會有很多小意外發生****。至今想起18歲被耽誤的一年仍倍感心疼。

所以從那之後,笑來老師後面再遇到什麼機會的時候,都會打起精神,認真對待。

  • 後來從新東方辭職之後,決定互聯網創業,製作「大了網」,因爲沒有想清楚具體要做什麼,網站以失敗告終。

  • 後創立新生大學APP,第一次上線就崩潰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經過反思,笑來老師意識到,自己其實只是一個互聯網用戶,而不是一個產品經理,不懂如何做產品,以至於所設計的產品太複雜,問題頻出,半年時間仍沒有做成功。

在付出了很多時間和金錢的代價之後,他又明白了一個道理:做好一個產品的前提是,這個產品要足夠簡單。

從上面這幾次經歷看,笑來老師並不是一直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失敗。但,笑來老師最終還是成功了,並且取得很多成就,成爲「過得還不錯的人」,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身上的一些品質和能力值得我們學習。

02.
持續做事的能力

每次遭遇挫折和失敗,笑來老師更傾向於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歸咎於外界和他人。

運行新生大學APP時,總是出現各種問題。他反思是自己不懂做產品的原因,而不是怪罪團隊技術人員。

他很早就明白並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做成功,關鍵時刻出了問題,那一定是自己的問題。外界是無法理解你的,別****人很難理解你的失敗

當你由於某種原因而沒有成功,當你向別人解釋訴苦時,你覺得情有可願,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不要以爲別人會理解你,因爲沒有人關心這件事,真的沒有人關心。失敗了就是失敗了。

明白並接受這個事實是多麼重要!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哭訴和解釋上面,而是集中精力進行反思和改正錯誤。

這讓他可以做到:即使一開始失敗,仍然不放棄。笑來老師有一種持續做事的能力,比如讀一本書,即使一開始讀不懂,他也一定會硬着頭皮讀下去,直至讀完。還可以在讀不懂的情況下,反覆讀,讀很多很多遍,以至於最後真的讀懂了。

許多年之後,他總結髮現,這種能力影響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讀書,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很多時候他並不關心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即使做得不好,他仍然會硬着頭皮反覆去做,直到做得還算可以。

比如彈吉他,他一直彈得不好,但並不會因此而放棄彈吉他,而是持續彈了很多很多年,最後的結果是,他總是比一般人彈得好。

前面提到的互聯網創業,雖然開始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停止嘗試,對新生大學APP進行改進,新的版本很快上線,同時還出了一款新產品——一塊聽聽。互聯網創業他會一直嘗試下去。

所以這種能力讓他很難放棄一件事,如果他認爲一件事是對的,就會一直做下去,反覆做。笑來老師的這種能力,或者說品質,使我感到很震撼,讓我很願意接受一個事實:至今我還沒有在某方面做出成績,是因爲我從未持續做成一件事。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之所以還沒成功,也許是因爲太容易放棄,太不擅長堅持。

一旦遇到困難,遇到挫折,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這件事?而不是想方設法把這件事做成功。於是放棄,轉而開始去做另一件事,當又遇到困難,關注點又會放在「不適合」上面,然後再放棄,週而復始。以至於一直是一事無成的狀態。正所謂常立志,而不立長志。

所以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笑來老師的這種品質。一旦開始做一件事,就持續做下去,直至做成功。

03.
一切都是時間積累的結果

一切成就都是時間積累的結果,這是笑來老師的書《把時間當做朋友》中的核心觀點,心理學上叫做:深度連接

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積累的結果。時間足夠久了,人與人的差距就會形成。隨着笑來老師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他身邊出現越來越多優秀的人,出現越來越多比他還優秀的人。

通過對這些人的瞭解,他越來越相信:一個人的成就,不是因爲天賦好,不是因爲智商高,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於是他提出一個觀點:一個人的成就等同於有效成長****總時長

進而他提出一個最可怕的策略:日拱一卒。這不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每天進步一點點」嗎?

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中有一個例子,以《逆向英語學習法》著稱的鐘道隆教授,據說從45歲開始學習英語,後來成爲高級翻譯。

爲了學習英語,鍾教授下了很大的功夫,堅持每天聽寫20頁A4紙,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晚上開會了也要補上。3年內寫了一櫃子聽寫記錄,用完一把圓珠筆芯,聽壞9部收音機,3部半導體收錄機,4部單放機,翻壞2本詞典。——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

如上可見鍾教授在學習英語這件事上花費的時間精力之多。

所以,如果我們的英語水平還不夠高,也許可以反問一下自己,每天花了多長時間學習英語?背會了多少篇新概念英語課文?記住了多少單詞?
這樣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看到差距,感覺到在做事方面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的差距。或許因此我們就會願意花多點時間用在背課文上,反覆背,每天背,持續背。

所以,現在如果我們做某件事起點較晚,感覺時間不夠用,就會明白,那是因爲過去的積累不夠造成的,這時應該平靜地接受現狀,然後想辦法繼續前行。

很多時候,因爲我們的前提條件不足,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要求放低一些,這樣纔會心態平和,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做事上面。

以上,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