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脚”的知乎

文/常书远


  虽然早就知道“知乎”,但直到去年才在这个著名的知识问答网站注册。有人说现在的知乎已经不比当年,我不管它以前如何,只说下我这几个月对知乎的感受。

  对这个平台,我的一个总感觉就是:“知识刁民”之渊薮。

  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看起来内行、专业的回答,而是许多人回答问题那种阴阳怪气的语调。有人说现在活跃在知乎的,大多是受教育水平高,但发展得不怎么样的年轻人。从我观察到的大量语气腔调来看,可能符合这种情况。因为自视较高,却处在社会下层,心理自然不平衡,所以说话就非常浮躁、阴阳怪气。即使是一些质量不错的回答,也偏要用阴阳怪气的口吻,仿佛许多答主不愿平和地与世界相处。

  此一“刁”也。

  另外,有些人擅长制造一些假的舆论倾向,或者假的好像被公认的观念。有的手法还比较狡猾,比如在回答某问题时,抛出自己酿制的“私货”当做一个已知条件进行论证,然后下面一大帮人附和,好像这已是公认事实,将重心引入到自己“控构”出来的话题上。也可能是商业资本的驱动,一些人借这个平台向阅历浅薄的年轻人塑造一种好像被公认的、“正确 ”的生活观念,让年轻人惶惶不敢落后。如果你没有一定阅历和辨识能力,就会被带进去。以知识制造混乱,蒙蔽误导他人,此二“刁”也。

  但我不认为知乎用户真的以“知识刁民”为主,这只是给我的表面印象,导致这种印象的原因是这个平台的筛选机制。

  知乎言论审查机制相当严。我已经算一个说话谨慎的人了,但刚来知乎就多次被删帖和禁言,尺度之严苛常出乎我的意料。谁让它叫“知乎”呢?王尔德说,如果一种思想不具有危险性,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思想。所以知识本质上有它的“危险性”,知识人这个群体也有其“危险性”,处在社会下层的知识人就更是危险群体,有史为证!所以知乎这样的平台自然是被重点照顾的对象。其结果就是变成一个小家子气的知识问答平台,越是社会大问题,你越不要指望在那上面得到有价值的、“危险”的信息。

  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就好像知道会爆发一样,去年十一月知乎就有人问:如果中国再来一次非典,是否会付出更大代价?而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极其乐观。



  等到了肺炎肆虐后,知乎上关于疫情的文章却又是马屁横飞。



  以上这些文章是我截取在抗疫最艰苦,湖北、武汉人民最哀痛的时期。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处在绝望之中待救。就在这样的时刻,这些“知识刁民”就已经按捺不住地以欣快的行文、大好的心情开始展望美好未来,歌功颂德,比谁更能高瞻远瞩了。当浓浓的“知乎风”与对疫情的歌功颂德联姻在一起,实在令人难忘!

  虽然并非清一色的歌颂文章,但歌功颂德的密集程度,感觉跟其他平台比也算佼佼者。

  一个堂堂的知识平台,对重大灾难起不到知识预警的作用,只会麻痹大众,灾难发生后,又成了歌功颂德的先锋阵地。从疫情发生前到发生后,知乎的表现可用丑陋二字形容。

  但我并不认为这个平台上都是些碌碌之辈,而是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让人觉得“危险不安”的回答早被平台屏蔽了。

  知乎对言论的钳制有多严?我是有着真切体会的。有一次,我委婉地表达从政者也会出现遗忘初心的情况。按说从九十年代起,这就不是什么禁忌话题了,但鉴于当前的言论环境,我还是说得很小心。结果可能正是因为我说得隽永了,反而造成了开放的理解空间,不到20个字,硬是让草木皆兵的知乎网管解读出了更“丰富”的险恶信息,对我禁言处理,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看来以后只能批评落马的贪官,否则只是抽象地提及贪官污吏这个概念,都得小心,这不是你一个小老百姓有资格说三道四的。

  所以,知乎的言论钳制如此严酷,就不难理解你在那上面看到的都是些什么玩意了!疫情或其他国计民生大事,肯定是有真知灼见的回答的,只是由于那是“不安全”的知识,被知乎删掉了。这不是用户的问题,是平台筛选的问题,但反过来肯定也会对用户形成汰选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就那些大事、大话题领域而言。在许多非热点、小众的、离意识形态遥远而且也不是什么无聊扯淡的话题中,你在知乎还是会得到比其他地方更专业而有价值的知识分享,这一点,不能抹杀知乎。所以知乎也许因为某些无奈的原因“跛了脚”,但即使是拐子,大部分身体也是正常的,甚至可以是强壮的。


2020年3月2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