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 我,及其他

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特例独行的女人,站在了面前,她的眼神看着其他方向,好像在外面,也好像是看着我身边的人,甚至是某个我不知道的存在。画面所诠释的感觉,早已离开我的视线,就如同当代文字的选择早已离开我们个体的解读,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当我们在读文字的时候,我们的个人感受接近无,也就是说,大量的人读这样的文字,不会有任何感觉。你可以说是文字的超越和高崇,但也可以说是读者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理解。《我,及其他》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由现代小说风格的语言所组成,不是客观的描述,是个体对于环境,个体对于个体的投射,这种投射极私密,也极抽象。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对作者有所了解的人,是很难读进这本短篇小说集。当然这本书也不全然是这样类型的文字。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I, etcetera
译者:徐天池等
出版年:2009/8
页数:323
定价:29.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苏珊·桑塔格文集
ISBN:9787532748426

这样的文字,我称她为文字,是因为文化的巨大差异,把我们与世界拉开了至少100年的距离。虽然是一样的文字,但文字所包含的时间,空间的割裂,整整得让我们无法理解现代小说文字所涉及的内涵。仅停留在文字上,我们也许可以读懂,“我们现在要比过去成熟多了,就连我们中间那些最聪明的,最好争论的人也认同回溯真实已经足够了。”文字上的理解,但背后文字的内涵,已离开有100年时间那么遥远。你可以想象自己回到清朝,拿着手机四处寻找WIFI、4G信号那样,清朝的人会怎么看你?

就像是我们市场供需关系下,希望作者能写说明文、议论文、三段论文一样,因为这样的文章,大部分读者能看得懂,也照顾到了大部分读者的情绪。这就显得《我,及其他》这样一本充满了实验性、结构性、当代语境下的书籍,实在是不可多得。它既不会有什么读者,也让很多人不屑一顾,其缘由在于,如果给“那些人”时间和环境,那么他们也可以写出如苏珊《我,及其他》一样的文章。苏珊并不是特例,仅此而已。

本书,文字是好的,结构是好的,章节故事是有趣的,然而它离开我们当下的时间差距,不可弥补。读者读完,知道了有这么一本书,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实验性的书籍在国外是大受追捧。但读者如果效仿写一篇这样的文章,那么结果就是没人看,不仅各大平台点击量为0,更是要被老师编辑等抨击“写的什么玩意”。不信你可以试试。

本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各位作家们、写手们、编剧们探索。同样,如果喜欢苏珊的文字读者,读完也可以加深对其的热爱。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跟随热点,跟随微博的快节奏信息,也不一定要去写那种议论文、说明文。关闭手机,倒上一杯白开水,拿起一本书,忍着打开手机刷抖音微信的冲动,强迫自己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完,也许你会得到一个启示。

人生的真谛在当下的时空主观静止。

一个劲的用“延迟满足”,“欲望效应”去填充自己,那些理论太过于肤浅,表面化和标签化。粗暴的把你的行为,迅速找到归因找到归宿,同时也让你变得切片。苏珊的《我,及其他》某种意义上有另类效果,它可以打破你的切片,用苏珊主体式的文字治愈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