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夜讀】七情傷人,憂愁最深,惱怒最烈

說到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頤養詮要》裏講:“七情傷人,憂愁最深,惱怒最烈。憂能遏絕生機、大傷陽氣,怒則肝火一盛,則傷本經之血,且傷脾經。”

此言不虛。

憂愁傷人最深。我們熟知的《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即是憂愁傷人最深的典型案例。楊軍老師在《誰解其中味》一書中,爲我們劃出了反映林姑娘心理活動的重點段落。

“林姑娘聽了這話,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爲我主張。況近日每覺深思恍惚,病已漸成,醫者更雲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症。你我雖爲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爲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滾下淚來。”

“寶玉點頭嘆道:‘好妹妹……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從中我們看到林姑娘言詞尖刻、心眼小、計較多,每每覺得寄人籬下,事與願違,心事無人知,便心裏委屈,情志抑鬱,悶悶不樂,淚水漣漣。長此以往,小小年紀“冷月葬花魂”。

再說惱怒傷人最重。怒的表現是肝火太盛,控制不住情緒。你看怒火中燒、怒氣衝衝、惱羞成怒、怒不可遏、怒目切齒、勃然大怒等等成語,都能感受得到這種抑制不住的強烈不滿。

怒,一則自傷,二則傷人。

《曾國藩日記》中,有一則記述了曾國藩怒向朋友鄭小珊後的“自反”。

“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苟我素能禮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罵,忿戾不顧,幾於忘身及親若此!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齷齪之後,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

從中看出曾國藩沒能控制好情緒,怒懟朋友鄭小珊,而且人家已經讓步了,不和你一般見識,可他還是不依不饒。後來自我反省,深挖根源,認識深刻。

老實講,生氣、憤怒、發火,人之常情。但是,無論是從養生健康角度,還是從和諧友善出發,我們都要學會“制怒”,不自傷,不傷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就是修身的功夫。

古人在這方面還是很有招法的。林則徐在公堂上高懸一塊書有“制怒”的匾額,時刻提醒自己。西門豹“佩韋以緩怒”,一待動怒,就用手來捋順一塊柔軟的皮張。陸游靠養花、鄭板橋靠畫竹來平息情緒,修心養性。

對此,我們是需要用好“拿來主義”,拿來學學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