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永恆的精神座標

學雷鋒、寫雷鋒、做雷鋒的軍旅作家、詩人胡世宗這樣吟誦:

“在每一個春季/花兒初開/大地染綠/你帶着你特有的微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還是那個22歲的士兵/雖已過去/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和你同年的老兵/一個個都已年過古稀/白髮蒼蒼/蹣跚着步履/只有你/封存和定格了自己的青春/封存和定格的還有/領章上汽車兵的符號/和那褪色的土黃色軍衣!”

他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我們幾代人心中的“雷鋒叔叔”,一個永恆的精神座標!

【壹】

講起雷鋒,一定要講一個重要的年份——1956年。

這一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車下線;這一年,殲5戰鬥機試飛成功;這一年,毛澤東視察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邁詩篇;這一年,新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一年,黨的八大勝利召開,吹響了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號角;也是這一年,高小畢業的雷鋒洋溢着青春活力,昂首闊步地投身於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1940年12月出生在湖南望城簡家塘村的庚伢子,在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成長。他是縣委機關的公務員、團山湖農場的拖拉機手雷正興,他是在鞍鋼、在遼陽弓長嶺開推土機的,勇攀高峯的好工人雷峯,他是解放軍工程兵部隊運輸連的汽車兵,“打雷的雷,衝鋒的鋒”的好兵雷鋒。

1962年8月15日這一天,雷鋒不幸因公犧牲,生命定格在22歲。

從1956年8月參加工作到因公犧牲,雖然只有短短六年時間,但這個“我就是長着一個心眼,我一心向着黨,向着社會主義,向着共產主義”的戰士雷鋒,成就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人生,成爲我們永恆的精神座標。

當走進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雷鋒紀念館,就會看到大廳的牆壁上鑲嵌着趙樸初書寫的一段雷鋒日記:“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麼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爲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我想問,你爲未來帶來了什麼?”

雷鋒,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爲團山湖農場買拖拉機,他捐了差不多一個月的工資20元;他勤學苦練,成爲我國第一代拖拉機手。

爲了響應“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他自願報名,從湖南來到大東北,要在鞍鋼當一個鍊鋼工人;在鞍鋼,在弓長嶺,他總是艱難險重衝在前,幫困解難做在前,是車間領導和師傅們眼中的“好苗子”。

進入軍營後,他刻苦鑽研,鍛鍊成長,是最先出徒的、技術全面的汽車駕駛員;他勤儉節約,在連隊建起了“節約箱”;他堅持每天都把拉過水泥的車廂板掃了又掃,硬是掃出了上千斤水泥;他省喫儉用,衣服、襪子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把省下的新軍裝上交部隊;他熱心助人,在工地上義務推過磚,幫助大娘找到兒子,風雨中護送過大嫂回家;他奉獻愛心,帶病參加抗洪搶險,並主動爲受災的公社和地方捐款200元;他對待戰友、親如兄弟,自己餓肚子,也要把飯讓給戰友喫;他熱心關心下一代成長,是駐地周邊幾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即使外出開會作報告,也是“好事做了一火車”。

在短短的2年7個月的軍旅生涯中,雷鋒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是團裏的“節約標兵”,當了班長入了黨,還被選爲撫順市人大代表。

雷鋒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喜愛和尊重。雷鋒不幸因公犧牲後,當時僅有70萬人口的撫順市,有近10萬的市民自覺自發地上街爲他送行。

雷鋒的一生,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但雷鋒所做的每一件發自內心、充滿愛心的小事,卻是你、我、他,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都應該做到的。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爲。”

【貳】

張峻是雷鋒生前的戰友,他見過雷鋒,寫過雷鋒,拍過雷鋒。

張峻說“一個只有22年短暫生命的普通士兵,能夠贏得億萬人民如此崇高和長久的敬仰;一個普通共產黨員所表現的高貴品質,能夠激勵和鼓舞幾代人的健康成長;一個羣衆性的活動能夠在半個世紀歷史進程中延續不斷,影響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這足以表明,雷鋒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過去具有、現在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在雷鋒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德,體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匯聚了每一個時代都傳承貫通的精神追求,傳遞了人與人之間互助友愛的真情。”

在1963年2月22日,毛澤東主席應《中國青年》雜誌之邀,爲雷鋒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據毛澤東主席的祕書林克回憶:“毛主席從他身體左半邊牀的書堆上拿起了一張信紙遞給我,我一看,只見他已在紙上用毛筆書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瀟灑飄逸的行草字。……接着說道:是嘛,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學他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雷鋒長期一貫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當然,學習雷鋒要實事求是,紮紮實實,講求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不但普通幹部、羣衆學習雷鋒,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才能形成好風氣。現在看來,毛主席的這番講話不僅指出了學雷鋒的方法,而且指明瞭雷鋒身上最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指出了學雷鋒的方向。”

毛澤東主席爲雷鋒題詞,於1963年3月2日,首先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上;3月5日,又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發表;3月6日,《解放軍報》發表了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的題詞。舉國上下掀起了學雷鋒活動的熱潮。

從此以後,每年的3月5日便成爲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爲雷鋒題詞的紀念日,也成爲沒有命名的“雷鋒日”。

學雷鋒活動在神州大地上蓬勃開展,成爲新中國最爲持久和深入的羣衆性自覺行動。

【叄】

一個人擁有了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就擁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國人民所形成的共同信仰足以激發出無窮動力。

學雷鋒,就是要學習雷鋒同志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

學雷鋒,就是要學習雷鋒同志服務人民、助人爲樂的奉獻精神,向雷鋒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把人民放在心中,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學雷鋒,就是要學習雷鋒同志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向雷鋒那樣發揚“螺絲釘精神”,國爲重、家爲輕,擇一事、終一生,立足崗位,忠於職守,刻苦鑽研,精益求精。

學雷鋒,就是要學習雷鋒同志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向雷鋒那樣“願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樹立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奮鬥意志,在工作中克服困難,勇於擔當,開拓創新,建功立業。

學雷鋒,就是要學習雷鋒同志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向雷鋒那樣“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即使在今天,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也不過時,它既是傳統美德,也是時代精神,更應該成爲人們推崇、追求的思想境界和行爲方式。

【肆】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向雷鋒墓敬獻花籃並參觀雷鋒紀念館時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時代楷模。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爲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學雷鋒,做雷鋒,薪火相傳,落地生根。

《黎明公司志(1986-1995)》中記載:“1990年2月,公司與雷鋒團建立軍民共建關係,制定軍民共建規劃,把學習雷鋒活動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軌道。”

1991年3月,黎明公司與雷鋒生前所在團簽訂了《軍企共建精神文明協議書》;2005年3月,黎明公司鈑焊加工廠“郭維林班”與雷鋒生前所在團“雷鋒班”簽署了“軍民友好共建協議”,開創了雷鋒精神與勞模精神相融合的軍民共建新局面。

軍民共建30年來,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首長、“雷鋒連”及“雷鋒班”的官兵們,多次到黎明公司宣講雷鋒精神,開展交流活動。黎明公司黨委將雷鋒精神納入公司精神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之中,公司多次組織幹部職工赴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參觀學習;先後組建了百多個學雷鋒小組,持續開展“立足崗位學雷鋒”活動;從1999年開始,新大學生入職第一課,就是在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接受雷鋒精神薰陶、接受軍事訓練;公司中層以上幹部、青年幹部多次到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學習、訓練……軍民共建學雷鋒,成果豐碩。雷鋒精神在黎明這方沃土中生根開花。

軍民共建30年來,黎明公司一代代人,立足崗位學雷鋒、做雷鋒,湧現出郭維林、李志強、慄生銳、洪家光等一大批學雷鋒愛崗敬業先進典型,楊文學愛心助學團隊爲代表的學雷鋒先進個人和集體,有力助推了黎明公司在科研、生產、經營、黨建等多方面大發展、大進步、大提升。

正是在雷鋒故事激勵下,在雷鋒精神感召下,“向雷鋒同志學習”有如一擎燦燦的火炬,在黎明公司萬名職工心中熊熊燃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學習雷鋒好榜樣,我們學雷鋒,做雷鋒,以實際行動弘揚雷鋒精神,努力成爲雷鋒精神的忠實傳承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踐行者,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征途上,聚焦主業,肩負使命,凝心聚力,改革創新,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

參考文獻:

1.《偉大戰士》胡世宗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雷鋒傳》胡世宗、陳廣生著,春風文藝出版社

3.《雷鋒,我們需要你》胡世宗著,遼寧美術出版社

4.《我爲雷鋒拍照片》胡世宗、張峻著,春風文藝出版社

5.《雷鋒日記》雷鋒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特別感謝:原雷鋒生前所在團副政委兼雷鋒紀念館館長張維祥同志提供照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