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夜讀】 君子去仁,惡乎其名?

《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夫子講:富貴,是人們所希望擁有的。不用正當的、合法的、符合道德規範的手段去獲取名利,是不能接受的。貧賤,人們都不希望這樣。但是,不以正當的、合法的、符合道德規範的手段去消減貧困,也是不需要的。一個人,不講仁義道德,缺乏德性德行,那麼他追求的名氣名聲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段話,雖是2000多年前的主張,想一想,在今天依然有用、適用、管用。

有些人爲名不擇手段。

在演藝圈、娛樂圈、直播圈等各種各樣的圈子裏,有多少人爲了出名、爲了流量、爲了博眼球,不惜觸碰公序良俗底線、法律法規“紅線”,即使是臭名、惡名,也爭着搶着上,有的想着出名後再“洗白”,有的壓根都沒想“洗”,只要能出名就行。

有些人爲利不擇手段。

反貪大案要案時常見諸報端,“嘴上都是主義,心裏都是生意”,貪腐金額一個賽着一個,節節高攀,稍微用點時間瀏覽一下貪官們的懺悔錄,差不多都有這樣一句“我也是窮孩子出身,小時候家裏很困難”,這是貪腐成性、不擇手段攫取不義之財的理由嗎?答案是明確的,顯然不是。

近來,新聞中連續曝光了幾個或違法或缺德的藝人,到頭來,怕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孔夫子講:仁人君子是什麼樣子呢?即使喫一頓飯都講德,都不會有“違仁”之舉。哪怕是在匆忙倉促,或是顛沛流離的時候,也都堅守內心的仁德。

“民以食爲天。”喫飯這件事兒,說小也小,說大也大。因爲飯桌上的言談舉止,足見一個人的人品如何。所以,孔夫子拿喫飯作舉例說明。

譬如,喫飯時不講禮節規矩,尚未開飯,大家都沒動筷呢,有的人就轉過轉盤,搶着自己愛喫的先下了手,一刻也等不得;有的人挑挑揀揀,一雙筷子在菜盤中翻來翻去;有的人專在喫飯時對服務員吆五喝六,頤指氣使,不知自己多大的能耐;更有甚者,喫自助餐時,恨不得把餐檯上的喫食一股腦都搬到自己桌上……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只要留心,一頓飯,足能看出、且看透一個人的修爲品性。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一頓飯如此,急難之中也應如此。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把這句話記下來,記在心裏,有好處,沒壞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