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讓人溫暖的人及簡書停更

我們常常將好脾氣與修養給了陌生人,將壞脾氣和指責給了身邊的人。

面對親人,我們不控制自己的脾氣,不掩飾情緒,不注意言辭。親人因此受傷我們也不自知。

攻擊換不來親近,很多時候讓人遠離;指責不會讓人改變,容易讓人產生對抗。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一個小男孩養了一隻小烏龜,面對陌生的環境,烏龜就把頭縮進了殼裏,小男孩用手拍烏龜背,用棍子捅烏龜,對着烏龜大聲喊叫。烏龜就是不肯伸出頭來。

爺爺看到小男孩的舉動,讓小男孩把小烏龜放到暖和的壁爐旁。幾分鐘後,小烏龜覺得環境變得溫暖了,便伸出了頭和腳,主動向小男孩爬了過來。

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愛和溫暖讓人覺得安全與舒服,人就願意打開自己,這個時候交流,建議,教導人才能聽得進去。

讓人感到舒服的5種交流方式:

1.表揚和展示成果時,多用“你”開頭說話;分析失敗原因,批評時,多用“我”開頭說話。

2.親人之間有情緒時,不要情緒地表達,可以表達情緒,比如“我很不舒服,我很難過,我生氣了。”

3.心理學有個“憤怒的6秒”說法,意思是一個人憤怒時,6秒之後憤怒就不同了。感覺到自己憤怒要傷人時,停下來深呼吸6次,再開口說話。

4.對事不對人。說事情本身的對錯,不要上升到否定人的層面,比如“你怎麼這麼蠢?”,“要你有什麼用?”,“你就是個廢物”,涉及否定人的話語不要說,讓交流回到事情本身。

5.少問爲什麼,多問如何做。爲什麼的關注焦點在過去,如何做的關注焦點在未來。多問如何做,面向未來。

做一個讓人溫暖的人,從舒服的交流方式開始。


最近很多朋友私下問我怎麼不更文了。感謝朋友們的惦記與關心。

我只是停下了簡書的更文。

簡書隨性寫了一年多的文字,有一天回頭翻翻舊文,覺得每一篇都是半拉子文章,觀點沒有做延展也沒有豐富的論據,淺嘗輒止難免顯得單薄。

生活的碎碎念,對於自己有意義,對於讀者有多少價值,實在不能深究追問。

這樣的文字做爲素材是有價值的,做爲文章實在有點敷衍。

感謝很多支持與鼓勵我的朋友,對於我這樣的文字,仍然毫不吝嗇地肯定讚許。我知道,不能再這樣寫下去了。

一年多的簡書寫文,已經形成了一些固化的習性,比如不管其他,完成約定的字數,保持書寫的習慣,對於文字的精進,卻沒有太大意義。

經過一週的思考,我決定簡書停更。離開這個隨性寫作的環境,先做物理上的脫敏。

後期我會保持頭條和公衆號的持續更新,換一個標準要求自己寫文。

平臺暫別,文字未別,寫作的熱愛未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