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記錄13

1.我讀(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巨大潛力,但由於童年所安裝的“程序”,我們是在一種看似清醒實則沉睡的狀態中生存。

這種“沉睡”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那些未經檢驗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生活是相對無限自由的,而事實正相反:我們根據童年早期安裝程序的指令,以一種可預測的、重複的方式做出反應,就像特製的機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意識的模糊”表明,做爲一種基本的生存機制,人類的心理會自動進入“沉睡狀態”,或從痛苦經歷抽離,以便在世界上生存或保全。)

我思:用“意識”和無意識”來替代文中的“清醒”和“沉睡”,就好理解作者這一段在講什麼了。

意識是人可以感知到的思維,無意識是真實存在卻被人壓抑屏蔽的情緒、感受、一閃而過的念頭。

意識可以先知先覺,再採取應對策略。

無意識是應對完了,人還不自知是被什麼推動這麼做的。

通過不斷地自我觀察,無意識運作的部分可以被人後知後覺,慢慢地過渡爲,當起心動念就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能看見情緒感受因何而起,我們就擁有了選擇更多應對的選擇。

每一次打破慣性,無論是思維的破框,還是行爲的破框,都意味着生命獲得了部分解脫。

以我自己爲例,在沒有學習九型人格之前的幾十年,我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挖土機,不斷地爲一個個目標近乎強迫地逼自己,因爲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更優秀。我仍然記得制定公司企業文化時,特別加了一條:“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怕的不是我這樣逼自己,我用同樣的要求評判身邊所有人,要求所有人,考覈所有人。當時還特別自豪於自己的“身先士卒”,“鞠躬盡瘁”,如果沒有學習九型人格,看見自己的模式,我大概率會是逼死自己不自知的過勞死的一員。

通過自我修煉,早已獲得解脫的我,發展出了更多的能力,專注於頂層的設計,篩選優質項目,建設團隊生態,有序忙碌的同時,能夠有時間用心地生活。

生命有侷限也是成長的禮物之一,打破侷限又一生。每一次突破就是新生。

2.我讀(我們最深的無意識模式之一,就是錯誤地以爲我們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爲什麼會這樣思維、感受和行動。事實上,我們並不知道。而這種認爲知道自己是誰的自以爲是,恰恰就是部分問題之所在。)

我思:這段話中的“事實上,我們並不知道”這句話,因爲沒有前置定義,泛指全部人羣,我認爲不妥,值得商榷。因爲歷史上的古聖先賢,智者,通過自我觀察自我修煉醒覺的人,是知道“我不完全瞭解自己”的。

大多數人確實處於“我以爲我很瞭解自己,卻最不瞭解自己”這種狀態。自傲,自狂,自妄,自卑,自輕,自賤,自戀,這麼多迷霧,哪一層罩上,人看自己都是霧裏看花,如果多層迷霧籠罩,那真是“我以爲的僅僅是我以爲的”。

破除自知迷霧,需要“他看”的照見,家人,智友,同學,師長。這也是多年來我堅持學習的原因,找一個興趣學習的小組,報讀一些弱關係品級高的學院課程,跳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去陌生的羣體,我們會通過他人的回饋,照見不一樣的自己。

所以,我對於弱關係的同學圈,一直有個底線:可以交流各種資訊,可以發展積極的興趣愛好,絕不做事業及現實的合作,保持同學爲鏡的純粹。

3.我讀(我們在童年時期爲應對威脅而發展出來的行爲模式,最終蛻變成了一種會自動觸發的心理習慣,即使最初的威脅早已消失,而且如今的我們不再可能遇到任何類似的威脅。在人生早期,我們在心理上發展出這種降低自己敏感性的“看似清醒實則沉睡”的狀態,保護我們免受情緒上的痛苦,但當我們進入成年期,卻仍然如此,以至於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昏昏睡去。根深蒂固的習性和對真實自在生活的渴望之間的不一致,成爲各種受苦、不不滿和不快樂的根源。

我們不再需要的早期應對策略變成了看不見的囚籠,束縛着我們的思維、感受和行動方式,這些策略讓我們感到如此熟悉而完善,以至於忘記了自己還有能力做出其他選擇。)

我思:這段話仍然在解釋人無意識的模式。然而讀到這段話,帶給我另一種覺察:這段話講的道理是對的,仍然因爲某些部分缺少定義,將“部分”做爲“全部”,出現了邏輯漏洞。

忽然發現今年每月一堂哲學私教課,已經不知不覺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看似無用的哲學,幫我建立了理性思維,判斷力批判。

《我們在童年時期爲應對威脅而發展出來的行爲模式,強烈印象或者不斷重複刺激強化的行爲模式,最終蛻變成了一種會自動觸發的心理習慣,即使最初的威脅早已消失,而且如今的我們可能遇不到類似的威脅。——我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理解的,去掉泛指全部,加上了定義範疇的表述》

(2022年10月21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