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課文學寫作(20-2)一鍋好粥全在熬

兜老師跟着課文學寫作

好粥全在熬得過程——《臘八粥》的解讀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的重點是分清內容的主次,我們在《北京的春節》裏的學會了一種分清主次的方法,到了《臘八粥》這一課是要運用這種方法分清主次,而《臘八粥》這一課分清主次並非是難點,難點是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和作者是怎樣寫詳細的。

    《臘八粥》這篇課文是部編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是沈從文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一篇經典之作。教師上好這課也容易,也不容易。容易之處是這篇文章的主次分明,只要讀一讀就知道了,不容易的地方在於這篇文章的創作的規律。

      我們看這篇文章第一自然段很奇怪,我們暫且不管。從第二段開始,作者寫了八兒一家熬粥,等粥,喝粥這件事情。通過閱讀文本,我們一目瞭然,喝粥的部分幾乎是一筆帶過,甚至是沒有寫,只是寫了一家人喝完粥之後的情景。其餘的部分寫的都是熬粥和等粥的過程。那麼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呢?

      有生活經驗的人,一下就會懂爲什麼要這樣寫。一鍋好粥全在熬的過程,而不是喝的過程。所以作者把筆墨的重點放在了熬粥和等粥的過程中。

        那麼作者又是怎麼把熬粥的過程寫的詳細了呢?

        作者並沒有像介紹食譜那樣,把具體的熬粥過程寫出來。因爲《臘八粥》是一篇小說,是一篇文學作品,他要用文學的方式來寫熬粥的過程,於是乎他就寫了等粥這件事。用等粥這件事來側面表現熬粥的時間長,來表現粥的吸引人。

        好飯不怕等,可是越好的飯就越感覺等得越久。作者是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八兒這種着急的心情的呢?我相信讀過文本之後,我們發現了“嘆氣”這個詞出現了很多次。一旦一個詞語在文章中反覆出現,那麼這個詞就一定具有特殊的含義。不錯“嘆氣”這個詞在這篇文章裏是一語雙關,既是描寫粥在鍋中粘稠咕嘟的樣子,同時又暗指八兒內心的焦急。

      《臘八粥》這篇課文除了“嘆氣”出現的頻次比較高之外,還有一個內容也出現了多次。那就是作爲題目的臘八粥,在這篇文章裏出現裏三次,這叫重複,也叫敘事的頻次。作家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重複而不相同。我們一起來看文章中對臘八粥的三次描寫:

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攏來,糊糊塗塗煮成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着,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着,大匙大匙朝嘴裏塞灌呢!


鍋中的一切,對八兒來說,只能猜想: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吧,飯豆會煮得渾身腫脹了吧,花生仁兒喫來總已是面面的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乾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糖若放多了,它會起鍋巴......


這不能不說是奇怪呀,栗子跌進鍋裏,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見過跌進黃燜雞鍋子裏的一羣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飯豆煮得腫脹,那也是往常熬粥時常見的事。花生仁兒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鍋巴,正是圍了鍋邊成一圈兒。總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樣子了,但他卻沒想到今日粥的顏色是深褐。


      首先我們來說爲什麼重複,因爲是重點,因爲是主要內容,所以要重複。

      又爲什麼不同呢?因爲每次提到臘八粥的情景又不相同,第一次是記憶中的臘八粥,回憶起臘八粥的味道。第二次是八兒猜想粥的樣子,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點,對美食充滿了想象:“要是真的乾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第三次則是親眼所見,必然看到的和想象中的有所不同:“但他卻沒想到今日粥的顏色是深褐。”這就是作家的創作的偉大的之處,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最後,我們來說說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這第一自然段好像跟全文沒有太大的關係,那麼我們把這一段去掉了再來讀一讀這篇課文。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缺了點什麼。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一段,那甜甜的膩膩的粥的口感和味道全在第一段裏。第一自然段就是彌補了後面喝粥的略寫,儘管你沒有看到八兒一家喝粥的樣子,但是早在第一段你就已經感受到了這碗粥的美味,這叫暗示。

      這就是《臘八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