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其實沒那麼玄

創新,在當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無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是發展和勝出的法寶。沒有創新,放在國家,就只能受制於人,在全球產業價值鏈條上處於末端,縱使千辛萬苦也只能賺一點零碎;放在企業,同樣將看人眼色、受人擺佈,甚至命運不濟、朝不保夕。創新如此之重要,乃國家和企業命運攸關之大事。但我想說的是,要創新,其實沒那麼玄。

記得當年與一位在富士通工作的日本朋友聊天時,他常提到:其實日本人很懶。初次聽他這麼說時,感到十分詫異和不解。遂追問之,答曰:日本人老是怕麻煩,懶於做一些費力費時的工作,所以總是想辦法搗弄些工具出來,讓事情變得不那麼麻煩,變得輕鬆些。哦,原來如此。我終於回過味來。其實,這所謂的“懶”,正是日本人發明和改良的動力源泉所在。因爲複印一大疊文件時不願意忍受老是翻來取去的麻煩,就搗鼓出自動換頁的複印機;因爲怕煮飯麻煩辛苦,就發明一個自動電飯煲,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這樣說的確有些調侃的意味,不是十分的嚴謹和正式。但仔細想想,其實不無道理。要創新,總要有動力,要有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在願望的驅使下,去克服困難纔有可能向前邁出別人不易邁出的步子來。

有“GIS之父”美譽的著名地理學家羅傑•湯姆林森(Roger Tomlinson)先生Esri中國(華北區)用戶大會上的講座,也提到類似的“懶惰”。羅傑•湯姆林森當初組織實施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GIS系統—CGIS,其實想法也十分的單純而普通。當時,他主持的一個加拿大土地規劃分析項目,要按照傳統的採用透明薄膜疊加的方法,需要563位地圖製圖專業人員花費三年時間才能完成,且需耗資八百萬加元。於是,羅傑•湯姆林森的“懶勁兒”上來了,他經過仔細分析,認爲如果利用當時的計算機技術開發一個系統來做此項工作,不需要幾年,而只需要幾周時間就能完成,同時,費用將降爲不到手工方式的四分之一。他成功了,同時“GIS”也誕生了。手工做起來實在太辛苦、太費勁了,那就想法弄一個自動、高效的方法出來。就這麼簡單。當然,也有難的,要知道,他用的計算機內存只有256K!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大型機”了。

關於創新,本人曾經在幾年前寫過一篇《Esri的獨特創新思維》,從數據共享與互操作、拓撲關係、長事務處理和併發操作以及離線編輯等方面,談了Esri靈動而不拘一格的創新思維。這些伴隨EsriGIS平臺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成果,每當剛剛出現之時,往往迎來一片喝彩和廣泛的追捧。我們仔細揣摩一下這些創新,往往發現,其實在看似精巧的構思和實現背後,都有一個或一些非常樸素的想法或常識作基礎。就像羅傑•湯姆林森催生了GIS,當時由他引入並至今仍然是GIS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的Overlay — 疊加分析,其實源自於二戰後不久英國人就在廣泛使用的篩選疊圖法(Sieve Mapping),只不過是用手工靠目視來完成整個過程而已。羅傑•湯姆林森把這個疊圖的方法搬到了計算機裏,令Overlay的光輝至今經久不衰。當初,在大學裏學習計算機操作系統原理,John J.Donovan的一部《操作系統》,將計算機的內存和CPU調度機理講的如行雲流水、跌宕起伏。其中最令我和一幫同學癡醉不已的,是書中對內存和CPU資源調度機制不斷演進和優化過程的描述,讓我們看到這些貌似複雜的技術後面,其實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諸如窗口排隊等對應的實例給人以啓發。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善於思考並勇於在這些啓發之下進一步動手探索,就會源源不斷地獲得創新的靈感。

請大家看看ArcGIS.com是如何讓用戶分享地圖資源並輕鬆製作猶如出自專業人士之手的精美地圖;去看看用戶如何通過互聯網在單位、在家裏、甚至在野外參與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去看看利用移動終端如iPhone隨時隨地採集各種信息並實時提交給城管人員,等等。屆時大家可以注意到,用戶並沒有購買什麼特定的軟件,而是在網上提供的各種服務支撐之下,非常方便地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以及單位與單位之間自然地建立起一種協同共享的關係,進行必要的信息協同。GIS的專業性被成功地隱藏了起來,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是方便、快捷和自由,同時也讓用戶顯得專業(即不用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做出比較專業的事情來)。這些,都是GIS本身與主流IT技術相結合所產生的創新。這似乎理所當然,卻並非所有人都能幹得如此漂亮。有人說,創新往往是做減法。此言極是。但可更準確一些的表達:創新是內在加法和外在減法的巧妙結合。

而創新的背後,其實是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對需求的真切感知和對競爭的勇敢直面。

創新,其實沒那麼玄。

轉自《ArcGIS 中國通訊》由Esri中國(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諮詢專家 副總裁蔡曉兵撰寫的篇首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