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究竟什麼是“財富自由”?

有些目標(例如,眼前閃着光芒的“財富自由”),我們明明感覺自己爲之使出了渾身的力氣,但這麼多年過去,爲什麼我們卻沒有以自己期望的速度向它靠近?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大都經歷過“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的過程。例如,在剛剛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縛,不想低人一等,但不知道自己應該要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於是絕大多數年輕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時,翻來覆去只有一句話:“我要變得牛!”至於怎樣纔算是“牛”,再問下去,他們一定會卡殼。

這種尷尬反映出: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西的定義都不清楚。

回頭想想,你之所以無法離那些你非常想要也正爲之努力奮鬥的事更近,是因爲你還像“無頭蒼蠅”似的,是因爲你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都不知道。可是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只不過是“懶”的一種表現: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大腦對一件事情沒有概念,那麼我們的大腦就傾向於不去想那件事情;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缺少某個概念,那麼這個民族就傾向於從未思考過那個概念。沒錯,語言對人類就是有如此強大的反塑造能力(關於廣泛存在的反塑造能力,我們會在之後詳細說明)。例如,絕大多艘美國家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身體表現出某些症狀是因爲“上火了”。以爲他們的世界裏沒有“上火”這個概念,所以他們不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會“上火”(我們也頂多用他們已知的“發炎”這個概念去解釋這種現象)。

如果大腦裏的某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麼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繼續思考,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因爲定義不準確,所以思考範圍模糊,選擇依據缺失,行動方式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簡單的例子:“分享”這個概念究竟是指什麼?

大多數人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以爲所謂“分享”就是拿好東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只有少數認真思考過,明白這個定義是有問題 的——好東西必須是你的,你把它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纔是真正的分享;而很多人是把別人的好東西拿過去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不叫分享,那是“慷他人之慨”,不是嗎?

從中各個角度來看,你就理解爲什麼有些人在盜版的時候還那麼理直氣壯了。說穿了,就是他們的腦子不清楚,或者說腦子糊塗,被自己腦子裏的錯誤定義誤導了。他們甚至不是壞人,如果他們想明白了,其實是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理直氣壯地這麼做的。

還有很多人,花錢聽課,在課程結束後馬上把筆記“分享”出去——越完整越好。這是“分享”嗎?不是。盜版者收穫的是金錢,而這些“慷他人之慨”的“分享”者收穫的是讚揚——那句“謝謝”原本是屬於創作者的呀!

雖然你在一生中匯無數次經歷不知道某個概念或者無界很多東西的正確的定義的情況,但是你依然有更多的機會被人教會或者自己教會自己的那個最終的正確的定義。想明白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如果你真的“想要”財富自由,那麼你需要理解財富自由,就像海洋理解河流一樣。直到你將這個概念理解得如喫飯、睡覺一樣透徹之後,你才擁有了加速向它靠近的前提。

財富自由(Financial Freedom)是一個在很多人心尖兒上發光的詞,我也曾在琢磨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清晰、準確、正確的定義。我看了維基百科的定義:

財富自由是指你無需爲生活開銷而努力爲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爲“退休”或其他名稱。

我認爲,這個定義勉強做到了清晰,但還遠遠不夠,因爲我完全看不出這個定義的指導意義在哪裏,反覆讀過之後,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這可不行。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影響行動的關鍵因素:我們要的自由,其本質不是財富,財富只是工具;我們要的自由,本質上是實踐的自由。所以,我重新提煉了財富自由的定義:

所謂“個人財富自由,是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爲了滿足生活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這個定義簡潔、準確、正確,而且具有指導意義。

進一步的思考質量就自然而然地高了起來:

財富自由根本不是終點,那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回頭看看第1節中的那副圖吧。當你的成長線終於穿越成本線時,你事實上已經成功了,可那肯定不是終點,而是另外一個起點,後面還有很長且更加有趣的路要走。在那之後,你受的束縛更少,你擁有的能力更強,你做事情的效率更高······

關注成長,而不是關注成功。爲什麼呢?因爲當成功發生的時候,它已經成爲過去——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我的運氣好,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在14歲的時候,我站在臺上,手裏捧着“東三省青少年宮計算機競賽第一名”的獎盃,看着下面鼓掌的人羣,腦子裏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今天是我這輩子最輝煌的一天

說實話,我真不知道這個念頭是從哪裏冒出來的,但它卻揮之不去。傳說有種境界很高的活法:媒體哪都想明天就要死去了一樣活着。可我對這種說法完全無感。我有另外一個態度,這些年都沒有變過:

把每天當做自己人生的第一天,無論好壞,過去就是過去了。

很多事情,好像擺着就在那裏,但不走到一定地步是不會認真思考它們的。在穿越成本線之後,我才明白那真的只不過是起點(過去只是猜測“那應該是個新起點”)。只有走過去纔有機會看清楚:“個人財富自由”真的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很多步呢!下一步是“家族財富積累”,在後面還有“家族傳承”——你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把財富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傳承下去。

所以,我不僅花了很長時間去研究“家族傳承”的方法論,還聯合了很多牛人來做這方面的諮詢與培訓,與更多穿越了成本線的人和家庭共同交流,共同成長。

路真的很長,我走了很遠。走得越遠,我就越要慨嘆:我要是能早些知道這條路究竟有多長久更好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