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知道那條曲線究竟是什麼嗎?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hig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t ... pay it.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知之者賺,不知者被賺。)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複利只不過是高中數學課本里的一個概念而已,做幾道應用題之後就與自己的生活全無關係了。別說複利,事實上,連利息都見不得是每個人都真正完全理解的概念。

利息,毋庸置疑,在今天這個世界是一個極爲簡單的概念,也恰恰因爲如此,它是個極好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

無論多麼簡單的概念,都是人類耗費多年(甚至幾千年)才逐步明白,並通過反覆以遺忘、反覆教育、反覆更迭才徹底明白的。

人們普遍且自然而然地接受利息的存在(或者說“單利計算”)其實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情。在中國人的印象裏,“利滾利”這種缺德事兒是黃世仁那種混蛋爲了霸佔喜兒才幹的粗來······

試想一下,如果在幾千年前,某個人在春天的失魂向鄰居借了一點種子,到了秋天要歸還種子的時候,是不是會自然而然地多換一些糧食?

抑或,某個人從別人哪裏借了一隻母雞,等母雞下單並孵化出小雞之後,是不是要多還幾隻小雞?借雞生蛋之後,把雞還回去,把蛋全部留下來——估計會捱打吧。

可是,在借錢的時候,人們卻不願意支付利息。爲什麼呢?根本原因只不過是笨蛋們的特點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

事情哪怕只複雜一層,就完全無法理解,更別提複雜一層以上了。

笨蛋去找朋友,想要借一隻雞,可是朋友也只有一隻雞,而且家裏的娃天天等着雞下蛋喫。朋友想到自己還有十個貝殼,可以在市場上換到一隻母雞,於是出於好心把貝殼借給了笨蛋。笨蛋在市場上用十個貝殼換回了一隻母雞,雞生蛋、蛋生雞······過了一段時間,笨蛋想起當初的事,就抱着一隻生出來的母雞去市場上換了是個貝殼,拿回去換給朋友。朋友說:“嗯?你應該至少給我20個貝殼吧?”笨蛋憤怒了:“你怎麼可以這麼無恥?!你借給我的明明是十個貝殼!那些貝殼如果不給我,放在那裏也是放着,難道他們會自動變成20個?那些雞可是我辛辛苦苦養出來的,你什麼都沒幹就像多要10個貝殼?!你太壞了······”

笨蛋之所以總是理直氣壯,是因爲他思考不全面,卻總以爲自己思考全面。笨蛋忘了,朋友其實可以自己拿10貝殼去市場上換一隻母雞,同樣可以雞生蛋、蛋生雞,用生下來的雞換回更多的貝殼。雖然貝殼看起來是“死”的,放在那裏也不會“自動”生出新的貝殼,但這並意味着那些貝殼如果不被笨蛋借走一定永遠只是放在那裏。

別笑,別以爲自己不是笨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或者必然曾經是

從整體來看,即便到了今天,絕大多數人對利息也沒有正確的認識。迄今爲止,地球上只有一個民族的人好像從古至今都對利息有着透徹的瞭解,那就是猶太人——愛因斯坦就是猶太人。

從歷史上看,猶太人長期被迫害、若干次遭受種族清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放高利貸,招人恨——說穿了,是招笨蛋們恨。而笨蛋羣體幾乎無所不包——科學家、哲學家、道學家、政客、強盜和平民百姓。

地球上的每一個宗教,至今都有嚴格的教義來禁止收取利息,就連精通利息理論的猶太人也不一定認爲收取利息的行爲是光明正大的。他們的教義規定,“不得向同族人收取任何利息,只允許向外族人收取利息”,這也導致外界的笨蛋們一致認爲聰明的猶太人是“昧着良心賺錢的民族”。人們將放高利貸的人稱爲“Loan Shark”,就是廣東話裏的“大耳窿”(我猜是“dareloan”的音譯),反正一聽就知道不是好東西,而“利滾利”聽起來就更邪惡了。

即便到了今天,雖然現代金融學的基礎就是承認並接受利息的存在,也無處不在地應用着複利原理,可是全世界的銀行在吸儲的時候大都只是支付單利,而不是複利——只是銀行在故意佔便宜。白佔便宜是很不厚道的,於是,銀行想盡辦法教育大衆“放高利貸是不好的”(這話還真是部分正確的),老百姓也基本上都相信了,有意無意地把複利和高利貸當成一回事。而所有的政府也都是一樣的,處於控制經濟的需求,要嚴格控制利息,這恰好幫了銀行的忙。因此,老百姓普遍無法清楚地理解利息也就不足爲奇了——要命的是,還真沒有幾個人認爲自己連利息是什麼都不懂······

可是,利滾利就是一個正常的概念:複利。一筆存款,若可以獲取複利,那麼它的增長曲線大概是這樣的:

於是,一筆借款,若按複利計算,越欠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永生永世”無法償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借錢還不上是由愚蠢和無能造成的,怪不得別人。話雖難聽,但話糙理不糙。有錢卻賺不到錢的原因也是一樣的——只能這麼理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繼承資產的好處(大多數人無法享受的好處)是讓人有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理解利息的原理和複利的神奇力量。我幾乎從未直接從金錢上獲得複利的神奇力量的支持——爲什麼呢?因爲我沒有任何可繼承的資產。不僅如此,在35歲之前,我的資產還總是反覆清零。

不過.,萬幸且公平的是,在智力上、知識上、經驗上,複利效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存在的——這是多麼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實啊!只要是能積累的東西。如果沒有資產可繼承,那就持續積累知識吧、

我們的運氣真的很好、我們恰恰活在一個知識變現很容易(而且越來越容易)、變現金額越來越高的時代——對,知識的習得與積累必然是有複利效應的,這一點也毋庸置疑。

最後,你會發現,一切有意義的成長過程都符合那個形狀的曲線(參見第一節)。金融學裏其實也有一模一樣的曲線,叫做“複利曲線”。起初看不出太大的斜率,但一旦過了某個時間點,曲線就會極速上揚。對那個看起來突然發生變化的“點”,還有個專門的通俗詞彙,叫做“拐點”。如果你想學習投資,那麼在成功之後,你的資產變化情況也符合這條曲線——有拐點的、突破了成本線的、後段極速上揚的“複利曲線”。

2015年,全世界有過一場“人工智能是否對人類造成了威脅”的討論,有幾幅圖非常震撼,其中之一是人們普遍認爲自己所處的歷史與現狀圖:

可是,人們所處的真實的歷史與現狀圖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身處“拐點”,後面的發展速度可能是之前的人類完全沒有辦法根據歷史想象出來的。實際上,這就是“複利曲線”!在過去的幾千年裏,人類在各個領域都有不少的進展,現在就要將它們組合起來,“利滾利”發生“複利效應”了!

我們看看在過去的100年裏道瓊斯指數的增長曲線。可見,股市曲線依然是複利曲線的形狀。

再看看世界人口增長曲線——竟然還是一樣的!

你的未來,也和複利曲線一模一樣——再看一遍把!

仔細觀擦一下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能明白,從出生開始,所有人都不斷習得各種技能,不斷積累,只不過很多人在20歲以後就停止的學習,所以沒有機會在自己的未來體會到複利效應。然而,少數人在20歲以後仍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他們不僅是終生學習者,甚至像你在讀完這本書後變成的那樣,還是“終生成長着”——只有成長了,才說明“學到”的東西“做到”了。只是學有什麼用?早晚有一天,他們會跨過那麼拐點(或稱“里程碑”),然後“揚長而去”。這是複利效應的威力,適用於任何終生成長者,跟長相沒有關係,跟基因沒有關係,跟家族遺傳也沒有關係。從這一點來看,複利效應貌似使我們能找到的最公平的效應。

所以,複利曲線事實上很可能真的是對這個發展中的世界及其中存在的發展中的個體的最有效應的描述。

還沒完。

有個詞叫“自信”。人最好能有自信,但應該是對自己的未來有自信。絕大多數人不明白,無論是現在的自己還是過去的自己,無論是自信、自負還是自卑、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要“現實”纔對——錯了就是錯了,蠢了就是蠢了,該自信的時候自信,該自卑的時候自卑,胡亂自信或者胡亂自卑都是不對的。把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彌補過往的那些錯誤,才能承擔當初的那些愚蠢造成的後果。

爲什麼有些人格外自信呢?不是因爲他們在“裝蛋”,也不是因爲他們過分自負,而是因爲他們一直搜尋屬於自己的“複利式增長曲線”——並且可能找到了——所以他們纔會那麼淡定,所以他們纔會那麼從容,所以他們纔會在意種種所謂“逆境”中依然善於保持樂觀(其實,如果能真正理解他們,你就會知道,他們不一定覺得苦,他們不是在強作歡顏)。他們篤信自己的未來,讓他們真正自信的是那個看起來還需要經過漫長等待但其實很快就會到來的瞬間

我在第一節中說到,要對自己的美好未來“盲目自信”,在這一節中其實給出了最理智的事實依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