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股權分散是把雙刃劍

就像一個從來不缺新聞的人氣女明星,“緋聞”不斷向新浪襲來。

  最近,有關新浪被併購的傳言版本各異、真假難辨,先後冒出好幾個“緋聞男友”,先是TOM在線,然後是TOM集團,最後連Google也摻和進來。

  這已不是新浪第一次陷入此類傳聞之中了。去年盛大網絡競購新浪的股票,更是成爲當時IT界的“大事件”。

  很多人認爲,“股權過於分散,公司沒有主心骨,是新浪常常陷入不確定境地的主要因素。”但殊不知,分散的股權結構卻是500強企業採用最多的股權結構。國外運行良好的股權結構,到了中國難道就南橘北枳了嗎?

  禍起股權分散?

  這一輪併購傳言,緣起新浪聯席董事長姜豐年的辭職。

  3月13日晚間,新浪公司向美國證交會遞交的一份文件中註明,新浪公司聯席董事長姜豐年已經於3月7日辭去了董事長的職務。

  隨後,新浪傳出一系列的人事更迭傳言。

  爲什麼姜豐年的平靜離職,卻迅速地製造了不平靜。癥結就在新浪分散的股權結構。

  1993年,王志東在四通段永基資助下創建四通利方,爲了快速發展,王志東在創建初期便積極引入外來資本進入,結果導致創始人在新浪的股權不斷被稀釋,使之成爲中國互聯網企業中股權最爲分散的一家。

  2000年4月新浪上市後,董事會前5位股東是陳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東(6.3%)、姜豐年(5.7%)和曹德豐(4.6%),基本形成了一個由資本而非創業者主導的董事會格局。

  分散的股權,使得董事會是個妥協和博弈的場合,常常處於難以平衡的權力紛爭之中,直接表現就是人事的頻繁變動。

  2000年上市之後,新浪CEO三易其主。從1999開始,新浪四次出現聯合執行長、運營長甚至董事長對峙的局面,以至於最後不得不做出段永基與姜豐年分享主席一職,而臺灣人林欣禾和內地人曹國偉同任COO的重疊的管理結構。

  2001年6月,創始人王志東被主張資本運作的董事會辭退,一位IT評論者說,王志東離開後,新浪董事會再沒有強勢的實業派代表,只剩一羣資本玩家。

  有時,股權集中導致進一步集中,分散導致更加分散。譬如“一股獨大”的張朝陽能在搜狐股價低的時候贖回股票;而股權分散的新浪,在股東的套現中股權更加分散。

  新浪2005年4月29日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10K/A表格顯示,到2005年3月31日,最大股東陳天橋雖持股19.5%,但未贏得董事會席位。此時新浪董事會中股份最多的段永基只持有4.9%的股份(2517274股),管理層中CEO汪延僅持125666股,CFO曹國偉持有96235股。但在2000年上市前,董事會和管理層持股比例是50.3%。

  “網易是丁磊的,搜狐是張朝陽的,盛大是陳天橋的,新浪到底是誰的?”分析人士說。

  誰造就了問題經理人?

  如果股權分散,是否註定公司價值會受到損害?

  有新浪的經理曾抱怨:“沒有人關心新浪的未來,董事會股權過於分散,新浪董事會中無關鍵人物把握全局,股東們沒有給新浪謀劃很好的未來,只考慮自己賺錢並不做事。” 

  在這位經理看來,董事會的離心力自然會傳導到管理層,“離開的董事長姜豐年,新創立了新傳寬頻公司,運作已經1~2年。新傳CEO張蒞政原任新浪執行副總裁兼CMO(首席營銷官),而後包括原負責新浪廣告、市場的很多人相繼去了該公司。”

  也許你不知道新傳這家公司,但到今年6月,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傳可能會成爲一個很有名氣的互聯網公司。今年3月21日,新傳獲得國際足聯(FIFA)獨家授權寬頻播放世界盃。這是國際足聯第一次在中國新媒體領域授權。這對球迷是個好消息,可以少受熬夜看球之苦,但對新浪是個壞消息,屆時,新傳寬頻將從體育報道見長的新浪網那裏爭奪不少眼球。

  而有記者早在2月8日新傳與NBA的合作簽約儀式上,與姜豐年交換名片時,發現姜的頭銜已然是“新傳董事長”。而此時的姜豐年還沒有正式辭去新浪董事長職務。

  誰也不想揹負“挖東家牆腳”的惡名,新傳張蒞政否認從新浪挖人的說法,“我離開新浪已經一年半了,新傳現在有新浪的員工大概是7~10位”。張蒞政認爲自己也很無奈,“站在我的角度特別尷尬。因爲這個不是我能決定的。”

  類似姜豐年、張蒞政這樣的行爲有沒有損害原公司的利益,二人的行爲有沒有違背職業道德?《董事會的作用與效率》一書作者、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公司治理議題專家Colin Carter認爲,即便是在歐美成熟的市場環境和公司治理背景之下,這依然是一個難以判定的問題。一方面要保護公司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還要維護個人的工作和創業的權利,中間有很大的灰色地帶。

  有投資界人士認爲,分散股權之下,CEO和經理層的人選至關重要。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供給充分的經理人市場,股份分散的股東結構可能會取得比較好的業績。

  易凱資本CEO王冉也相信市場的力量,“我們外人很難評判,姜豐年和張蒞政這樣的行爲是否合乎道德。但可以肯定的是,經理人市場自然會對他們的行爲做出好或壞的評判。”

  股權分散是柄雙刃劍

  如果說股權分散給新浪帶來的全是弊端,肯定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

  在中國的環境之下,股權分散就一定導致低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嗎?著名風險投資人、軟銀賽富首席合夥人閻焱認爲,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儘管參與了衆多高科技公司的投資和創辦,閻焱沒有看到股權分散程度和公司績效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關鍵看公司治理的規則是否完善。規則不完善,無論是股權分散,還是一股獨大,都會產生問題。”華控匯金副總裁黃三星說。

  也許股權分散是柄雙刃劍,人們批評新浪股權分散的弊端,看到的是新浪政治、人員更迭、創新乏力等等。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造成股權分散的原因恰恰也是新浪能夠取得江湖地位的原因。比如2001年,新浪先後多次與已具規模並盈利的公司進行併購。正是這種“以現金買收入”的模式不斷推動其業務規模增長,使新浪快速成爲門戶網的領頭羊。

  1998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四通利方年輕的創始人王志東乘一輛紅色夏利趕到北京皇冠假日飯店,和當時美國硅谷華淵中文網站的創辦人美籍華人姜豐年第一次見面。談興正酣時姜豐年說:“乾脆兩家合併算了!”王志東答道:“我們不排除任何形式的合作。”

  幾年後姜豐年回憶當初的決定,“華淵與利方合併,至少時間提前一年半,一蹴而就,達到目標,搶到第一後面就順了。”姜的初衷達到了。

  也許,從王志東從夏利車走出來的那刻起,就註定新浪品嚐成功的甜蜜的同時,就必須接受股權分散的酸澀。 (吳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