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束形成算法学习笔记


麦克风阵列算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波束形成算法,另一类是盲源分离算法,两者互有优劣,先记录波束形成算法的笔记。本篇博客先说波束形成的优缺点,波束形成的基础知识,然后分别介绍固定波束形成(fixed beamforming, data-independent) 和自适应波束形成(adaptive beamforming, data-dependent)。

波束形成的优缺点(Pros & Cons)

优点

  • 波束形成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空间信息做空间滤波(Spatial filtering)。
    以单麦克风降噪为例。单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无法分辨来波方向。对于噪声的抑制主要抑制平稳噪声。因为语音信号是非平稳的,如何准确区分非平稳的噪声和语音比较困难。麦克风阵列至少有两颗麦克风,能够一定程度的区分来波方向。对于非期望方向的干扰语音或者其他非平稳噪声可以线性地衰减。

缺点

  • 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依赖目标信号的VAD信息。
    以GSC结构为例,MC的自适应噪声消除,其滤波系数更新依赖于这个VAD信息。只有当目标信号(有效语音)不存在时,才需要更新滤波器系数。否则会将有效语音消除掉。
  • 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依赖目标信号的DOA信息。
    恶劣的声场环境,强噪声和长混响都会影响DOA算法的准确性。准确的DOA算法运算量很大。
  • 如果目标信号和干扰信号在同一个波束内,是无法消除的。
    目标信号和干扰信号在同一个波束内,波束形成是无法分辨出它们的,空间滤波无法进行,自然无法消除。
  • 长混响条件下,波束形成性能会下降。
    长混响,比如T60=300msT_{60}=300ms,目标信号和干扰信号会相互泄露到对方的波束,空间滤波性能下降。原因同上。

麦克风的指向性(Directivity pattern of a microphone)

这里说的是麦克风的指向性,后面将要说的麦克风阵列的指向性,需要区分开。

  • 麦克风的指向性是由麦克风的物理特性决定的,它描述了麦克风对特定来波方向信号增益相位移动。类似于时不变系统对信号的幅频响应相频响应
  • 来波方向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有水平角(elevation angle)和俯仰角(azimuth angle)。为了简化问题,先只考虑二维的场景。
  • 麦克风的指向性就可以用H(ω,θ)H(\omega, \theta) 表示,其中ω\omega表示频率,θ\theta表示角度。如下图所示,为某一特定频率ω0\omega_0的麦克风指向性H(ω0,θ)H(\omega_0, \thet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号模型和定义

假设信号都来自远场

  • 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响应,由两部分响应组成。一部分是麦克风的指向性,一部分是由麦克风位置决定的相位
    Ym(ω,θ)=Hm(ω,θ)exp(jωτm(θ))S(ω)Y_m(\omega, \theta) = H_m(\omega, \theta) * exp(-j \omega\tau_m(\theta)) * S(\omega)
    其中HmH_m是麦克风的指向性,τm\tau_m是与麦克风位置相关的延迟,S(ω)S(\omega)是原信号。
  • 麦克风阵列接收到的信号,需要将上述信号(m=1,2...Mm=1,2...M)用向量形式来表达。
    Y(ω,θ)=d(ω,θ)S(ω)Y(\omega,\theta) = d(\omega,\theta)*S(\omega)
    d(ω,θ)=[H1(ω,θ)exp(jωτ1(θ))...HM(ω,θ)exp(jωτM(θ))]d(\omega,\theta) = [H_1(\omega,\theta)exp(-j\omega\tau_1(\theta))...H_M(\omega,\theta)exp(-j\omega\tau_M(\theta))]
    其中dd是导向矢量(steering vector),是由麦克风指向性和麦克风位置决定的。
  • 如果所有的麦克风拥有同样的指向性,H0(ω,θ)H_0(\omega, \theta),则导向矢量可以提取公因式。如果使用的是全指向性麦克风,则有H0(ω,θ)=1H_0(\omega, \theta)=1,导向矢量只由麦克风的位置决定。
    d(ω,θ)=H0(ω,θ)[1,exp(jωτ2(θ)),...,exp(jωτM(θ))]d(\omega,\theta) = H_0(\omega, \theta)[1, exp(-j\omega\tau_2(\theta)),...,exp(-j\omega\tau_M(\theta))]
  • 麦克风阵列的输出信号,经过滤波相加(filter-and-sum)之后,得到输出。
    Z(ω,θ)=FH(ω)Y(ω,θ)=FH(ω)d(ω,θ)S(ω)Z(\omega, \theta) = F^H(\omega) Y(\omega,\theta) = {F^H(\omega)d(\omega,\theta)}S(\omega)
    其中F(ω)F(\omega)是滤波器系数。
  • 阵列传递函数,英文可以是directivity pattern,也可以是transfer function,是等价的。
    H(ω,θ)=Z(ω,θ)/S(ω)=FH(ω)d(ω,θ)H(\omega, \theta) = Z(\omega, \theta)/S(\omega) = F^H(\omega)d(\omega,\theta) (这里的共轭还没能理解是怎么推导的)

评价指标

麦克风阵列的性能主要用白噪声增益指向性来评价。前者用来评价阵列在白噪声场景下的抑制能力,后者用来评价阵列在扩散场噪声下的阵列增益。其本质都是阵列增益,可以理解为输出信噪比除以输入信噪比,也可以表示为信号的传递函数2||^2除以噪声的传递函数2||^2。在表示噪声的输出函数之前,先引入噪声的相关矩阵和相干矩阵的概念,即noise correlation matrix 和 noise coherence matrix。

  • 噪声相关矩阵 noise correlation matrix

  • 噪声相干矩阵 noise coherence matrix
    白噪声的相干矩阵为单位阵,即Γnoisewhite(ω)=I(ω)\Gamma^{white}_{noise}(\omega) = I(\omega)
    扩散噪声的相干矩阵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Γnoisediffuse(ω)=sinc(ωfsd/c)\Gamma^{diffuse}_{noise}(\omega) = sinc(\omega f_s d/c)

  • 阵列增益函数 array gain
    G(ω,θ)=SNRoutSNRin=FH(ω)d(ω,θ)2FH(ω)Γnoise(ω)F(ω)G(\omega,\theta)=\frac{SNR_{out}}{SNR_{in}}=\frac{|F^H(\omega)d(\omega,\theta)|^2}{F^H(\omega)\Gamma_{noise}(\omega) F(\omega)}

  • 白噪声增益 white noise gain
    因为白噪声的自相关矩阵是一个单位阵,即Γnoisewhite(ω)=I(ω)\Gamma^{white}_{noise}(\omega) = I(\omega)
    WNG(ω,θ)=FH(ω)d(ω,θ)2FH(ω)F(ω)WNG(\omega,\theta)=\frac{|F^H(\omega)d(\omega,\theta)|^2}{F^H(\omega) F(\omega)}

  • 指向性 array directivity index
    DI(ω,θ)=FH(ω)d(ω,θ)2FH(ω)Γnoisediffuse(ω)F(ω)DI(\omega,\theta)=\frac{|F^H(\omega)d(\omega,\theta)|^2}{F^H(\omega)\Gamma^{diffuse}_{noise}(\omega) F(\omega)}

最大化白噪声增益

最大化白噪声增益,即求出一组F(ω)F(\omega)参数,使得白噪声增益最大。
F(ω)=arg{maxWNG(ω,θ)}=arg{maxFH(ω)d(ω,θ)2FH(ω)F(ω)}F(\omega) = arg\{maxWNG(\omega, \theta)\} = arg\{max\frac{|F^H(\omega)d(\omega,\theta)|^2}{F^H(\omega) F(\omega)}\}
对于上式,有一个限制条件,分子是1。即对期望方向的信号增益是0dB。这样最大化问题就转变为最小化噪声输出功率的问题。
F(ω)=arg{minFH(ω)F(ω)},s.t.FH(ω)d(ω,ϕ)=1F(\omega) = arg\{min{F^H(\omega) F(\omega)}\}, s.t. |F^H(\omega)d(\omega,\phi)|=1
得到最优解为
F(ω)=d(ω,ϕ)d(ω,ϕ)2F(\omega) = \frac{d(\omega,\phi) }{|d(\omega,\phi)|^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