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型機融入雲計算環境:大型機的虛擬化技術

本文是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衆號『 Moehoo猛虎 』



【導讀】十六年前,在大型機上運行Linux的技術震撼了整個IT業界,從那時候起,大型機一直都是企業IT基礎設施架構的重要基石之一,基於此,如何將大型機無縫地融入到OpenStack雲平臺環境之中就成爲了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問題。


        大型機,即大型計算機(Mainframe Computer),是始於System/360的一系列計算機,主要用於海量數據關鍵應用的計算場景,比如,銀行業負責的金融交易和相關數據處理、人口普查統計等。


        十六年前,在大型機上運行Linux的技術震撼了整個IT業界,從那時候起,大型機一直都是企業IT基礎設施架構的重要基石之一。

      2015年,基於z Systems架構的Linux大型主機LinuxONE(包括了Rockhopper和Emperor)問世,同時,提供了對開源軟件和行業軟件的支持,包括ApacheSpark、Node.js、MongoDB、MariaDB、PostgreSQL、Chef和Docker等技術。


        與在其他平臺上一樣的是,在LinuxONE大型主機上,這些開源技術也能夠無縫地實現正常運行。而有所不同的是,與其他平臺上相比,運行在LinuxONE上的這些技術在性能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運行在大型機上的數據庫性能是在X86環境運行時的1.6~2.2倍)。


        可以預見的是,在雲計算時代,LinuxONE大型機將保持其不可撼動的地位,不僅如此,z Systems的相關技術也將不斷地向前發展演進。基於這樣的技術前景,又考慮到OpenStack雲操作系統只對X86架構和ARM架構提供原生性的支持,企業的IT架構師開始關心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何將大型機無縫地融入到OpenStack雲平臺環境之中?


一、3類虛擬化平臺

       在大型機上,目前有三類虛擬化技術,分別是:PR/SM (Processor Resource/Systems Manager)、z/VM和KVM for z Systems。

       爲了讓問題簡化,先對LinuxONE大型機進行討論,然後再將相關的結論推廣到z Systems系列大型機。

        在LinuxONE大型機上採用了資源共享的技術架構,具有多層級的虛擬化能力。


       第一層是在固件層(Firmware)使用PR/SM技術(這是第一層的Hypervisor),實現LPAR(Logical Partitions,邏輯分區)層級的虛擬化,在LPAR層級,可實現對底層資源(CPU、I/O、網絡和存儲等)的跨分區動態共享。

        在這第一層的虛擬化中,單個LinuxONE大型機的底層物理資源最多可以被分成85個LPARs,在每個LPAR上,都有一個運行着獨立Linux操作系統的虛擬機,而且,這些操作系統看起來好像是在“裸機”上運行(雖然它們歸根結底還是虛擬機)。值得注意的是,LinuxONE的LPAR已經達到了CC(Common Criteria) EAL5+的安全認證級別,隔離水平近乎於物理隔離。

        第二層是對LPAR上運行的虛擬機進行虛擬化,在這個層級上,對LinuxONE大型機而言,有兩個Hyperviosr可以選擇:一是使用大型機原生的z/VM虛擬化軟件,二是選擇新的KVM for z Systems技術。無論何種選擇,在一個LPAR上,一般只運行一個Hypervisor實例(ZVM或者KVM for z Systems),因此,在LinuxONE大型機上最多可以有85個Hypervisor實例。

        這就是說,在LPAR上運行着一個Hypervisor,在Hypervisor之上,運行着被稱爲Guests的Linux虛擬機。數據顯示,在理論上,LinuxONE大型機上的每個Hypervisor可以運行1000多個Linux on z Systems虛擬機,而在一個LinuxONE Emperor大型機上,可運行Linux on z Systems虛擬機的總數值最大是八千。行文至此,必須提及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數字是:在同型號的大型機上,最多可以運行超過1百萬個Docker容器。

        第二層的虛擬化還存在着一種特殊情形,即:在z/VM上再運行一個z/VM Guest虛擬機。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創建任意深度的嵌套的虛擬化層級,但是,這有相當大的資源消耗,因此,除非是特殊的情況(測試等),一般都不會這樣去做資源規劃。

        在第二層上的這兩類Hypervisor,直接決定了將LinuxONE大型機融入OpenStack雲計算環境的技術架構。以下,對此兩類Hypervisor做一個概略性介紹。

        1972年8月2日,最早的虛擬機產品VM/370問世,從那時起,這項技術在45年中不斷進化,最終成爲大型機z Systems虛擬技術的核心產品z/VM。值得一提的是,單就z/VM產品技術而言,到目前已經存在了15年有餘。

       2015年9月,KVM for z Systems推出(此後,大約每半年更新一次),在z Systems大型機上實現了基於KVM的開源服務器虛擬化。KVM for z Systems 能夠與 z/VM虛擬化環境、Linux on z Systems 、z/OS、z/VSE(Virtual Storage Extended) 和 z/TPF(Transaction Processing Facility)共存。

        在“將大型機融入雲計算環境”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中,將會重點分析和比較這兩類Hypervisor,並給出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選擇的標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