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印度憑什麼軟件工程師那麼牛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件人才的培育重鎮。美國有1/3的軟件工程師是印度人,25萬印度人深入硅谷也已經不是新聞。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籤 證,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素質這樣高的軟件人才?答案是教育。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爲軟 件人才的搖籃。

  “我們數學好”

  你要是問印度工程師爲什麼他們的軟件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我們數學好。”“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笑着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叫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呢?”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 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臺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大學還考選擇題?”他詫異地問。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你必須把整個事 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札西格勒補充。“我們不要學生在短 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得拉巴信息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解釋:“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會說話

  印度軟件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華人工程師多半沉默寡言、多做少說,印度工程師卻可以侃侃而談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眼珠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言之有物,條理分明。這竟然也是軟件教育的一部分。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溝通技巧。“我們要不斷上臺演講,”海得拉巴信息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着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已經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如何快速切入重點,更重要的是,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件公司Snowbit助理執行長阿加渥指出,“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纔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不但要培養競爭力,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讓別人一目瞭然。

  沒有周末的苦讀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道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給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訴學生:“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高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周末的。”他們異口同聲。

  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爲什麼願意長期在高壓下苦讀?“爲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在印度,一個軟件工程師的薪水,是一般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 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這是改善生活的快捷方式。”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信息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

  學生不死啃課本

  印度軟件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產業互動非常密切,這也是硅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雷地是海得拉巴信息科技學院的大三學生。系裏27位老師中,有16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這學期修的課程 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IBM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數據庫軟件”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件”。這些課程全都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 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學生也可以在暑期到美國著名的通訊公司實習。

  印度政府在扶持這些“產業導向”的信息科技學院方面,是不惜血本的,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力支持。資金撒下,一所所信息科技學院正大興土木,要爲軟件人才打造最好的設備環境。例如邦加洛信息科技學院的學生,每人配一臺筆記型計算機,還可以無線上網。

  但同時,印度卻有70%的文盲完全活在另一個世界。就像林陰幽深、一棟棟新式大樓聳立的孟買大學,幾步之遙卻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同樣諷刺且令人觸目驚心。

  印度政府知道,要在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他們希望借金字塔頂端2%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面98%的平民。

 

(轉自:http://phil021.blog.163.com/blog/static/107642720069211030496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