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能“可持續發展”嗎?

 2005年09月29日22:24  陳履生 

  中國書法有着幾千年發展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持續發展是其基本的特徵。字體的變化,風格的演進,將漢字的書寫發展成爲一種可以獨立欣賞的藝術,使這一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表現出了它的獨特性。其中沒有人爲刻意的推進,而是自然有序的發展。其發展的規律和中國文化的發展規律一樣,循序漸進,繼承發展,適時變化,一脈相承。這一發展規律中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因,可以大致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1、 書法是中國文化賴以傳播的漢字在個體傳達方面唯一的方式,表現出在中國文化上的特殊意義。2、 書法與文化存在着因果關係,是文化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好像人的衣裝一樣。3、 書法是民族或國家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沒有或很少有外來民族文化的影響。4、 書法的練習與文化的教育同步發展,是知識教育,特別是應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5、 書法是通過書寫來實現其在功用上的最原始的意義,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書法風格的多樣性,決定了它在藝術審美範疇內的書寫的趣味。6、 書法工具中的毛筆的獨特性,表現出工具材料與藝術自身的關係問題。7、 書法因爲功用的問題,表現出全民性的特點,具有普及性的特徵。8、 書法在能夠識字讀書的人中間具有很高的使用率。9、 書法有一個爲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評判體系和標準。

  與之相對照,不難發現,影響當代中國書法持續發展的原因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書法已經不是中國文化賴以傳播的漢字在個體傳達方面唯一的方式,也難以表現在當代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意義。它在中國文化上的特殊意義只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僅表現在視覺方面。2、 書法與當代文化已經不存在因果關係,書法在當代只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而且不處於主流的地位。3、 書法雖然還是民族或國家文化表達方式的一種,卻直接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使之出現了很大的變異。4、 書法的練習與文化的教育已經沒有關係,而且被知識教育、特別是應試教育所排斥。5、 書法已經不是通過書寫來實現其在功用上的最原始的意義,而是在藝術層面上的一種藝術形式。書法的原始功用方面的職能,更多的是以數字轉化的方式來實現。6、 書法工具中的毛筆已經不是唯一,更多的是被硬筆所代替,在傳播領域則以數字轉換的電腦鍵盤爲主。即使在電腦的手寫輸入方式之中,書寫的意義僅僅是一種以筆劃和結構轉化爲漢字內碼的一種方式。7、 書法因爲功用的問題,已經失去了全民性的特點。一方面是大衆的書寫和藝術的距離越來越遠,另一方面是少數的研習書法者在書寫的藝術方面越來越專業化。8、 書法在能夠識字讀書的人中間的使用率越來越低,反映出現代化社會中的漢字在傳播過程中正朝向數字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的趨勢。9、 書法已經沒有一個爲社會或公衆所認可的價值評判體系和標準。

  上述的這些方面不僅影響了中國書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關係到中國書法的未來生存問題,這可能是更爲嚴重的問題。在如此的現狀中,要理清“中國書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無疑,是比較困難的。

  毫無疑問,中國書法在當代的發展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儘管其錯綜複雜,還是可以反映到一個基本點上,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當代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文化能否保持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獨特性,是中國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其中在文化方面的變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書法的形成、發展和與之相關的中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這種脣齒相依的關係在當代發生了變化,那麼,抽象地看待持續發展的問題,是難以有一個正確認知的。古代文化形態的書法與現代形態的文化之間,在當代產生了排斥的現象,這是顯而易見的。雖然,不管是古代形態的文化,還是現代形態的文化,都可以統稱爲中國文化,可是,這一古一今之間的巨大差異,實在難以承載在相同的媒體——書法之上。古代形態的書法要承載現代形態的文化,需要有一個書法自身變革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着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是逐步適應現代形態的中國文化,但也存在着明顯的問題。現代形態的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變化有個度的問題,它關係到當代中國文化的面貌,也就是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獨特性的問題。這是超於書法之上的一個更爲宏觀的問題,它決定了書法能否持續的發展。可以說,保持中國文化在當代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獨特性的問題,是需要幾代人以清醒的頭腦認真對待的問題。倘若失去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形成了一種文化的全球化,那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遑論中國書法和中國書法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討論書法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際上是討論中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之中,漢字是否能夠保持它的中國文化的國家表達方式的地位,是直接關係到書法本質的、核心的、基礎的問題,也是首要的問題。其次是,中國書法與現代中國文化的關係所表現出的文化的精神的內容,能否獲得社會的認同,關係到書法在當代文化中的地位,也關係到書法對於現實社會的影響。只有中國書法所蘊含的文化的精神的內容得到社會的認同,書法纔有可能獲得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纔有可能解決制約其持續發展的相關的問題。

  中國書法在歷史的發展中,所積澱的文化的精神的內容,是書法之所以成爲藝術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這些內容之中,許多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一定的社會形態的反映。然而,現在的社會形態發生了變化,社會的發展所呈現的現代特徵正動搖了書法往日的基礎,其中有許多是顛覆性的破壞和消解。反映到實用的領域,硬筆取代毛筆,鍵盤取代硬筆,書寫正失去公共性的基礎,離開了公共傳播的領域,在大衆的個體傳播之間也顯得微不足道。往日的傳書基本上已爲電話所替代的現狀,使人們動手寫的機會越來越少,這就改變了人們的一些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書法的態度。不用了,不寫了,就談不上與用與寫相關的藝術,也就談不上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提倡用,鼓勵寫,也是書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的舉措。

  書法由過去的一種傳達內容的實用的方式,逐漸演變爲表達文化和情感的具有獨立性的藝術的方式,它在中國文化中的符號的性質,其社會意義從實用性轉變爲文化性和精神性,這是我們今天不得不面對的歷史和變化。當代書法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不用說和20世紀前的歷史相比,就是和20世紀中期之前相比,也表現出更爲錯綜複雜的特點。在這一現實中的書法,像許多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遭遇一樣,都有着幾乎是相同的現代發展的問題。不同於京劇和國畫的是,書法最具羣衆的基礎,因爲其准入的門檻低,或者可以說是無門檻可言。永字八法基本框架的把握,遠比京劇的唱腔和國畫的造型與筆墨的把握要容易得多,所以,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當代國際藝術思潮中,人人都是書法家在中國幾乎是可見的現實。這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得到解釋的就是文化的精神的內容,就是那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文化上的血脈聯繫。無疑,這是維繫發展的基礎。可是,這種相對抽象的內容,不像書法的筆跡和圖像那樣具有視覺的直觀性,因此,當人們談論其重要性時,並沒有一個能夠支持其發展的切實的措施,而已有的一些措施也是極其表面的,所謂的“振興”和“推進”也是脫離現實的,或是迴避現實的。如此,文化性精神性的內容只停留在理論的闡述之中,而難以有效地應對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是在一種互動的關係中表現出持續發展的歷史,這種脣齒相依的互動關係使中國書法呈現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特徵。可是,在當代書法的發展中,書法越來越遠離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在表面的展覽、活動的轟轟烈烈之後,人們很難看到它與當代中國文化的關係,也很難看到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具體的作用和影響。顯然,失去文化和精神爲依託的書法,是難以表現書法本體的意義,相反,會成爲消解本體的一種勢力。這是中國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最大的障礙。這一障礙不是個體性的,而是羣體性的,它反映了當代中國書法的基礎問題。要清除這一障礙,使中國書法事業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前行,要從源頭的基礎問題抓起。可是,眼前的文化現實和社會現實不容樂觀,也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歷史上的書法是以實用爲其發展的動力,以文人的把玩爲提高的內因。當代書法基本上失去了歷史上促進書法發展的動力,而代之以藝術推動其發展,這一動力的轉換,反映了社會的變化與現實的要求。當書法進入到藝術領域,進入到藝術這個專業的層面,書法也就失去了往日普及的基礎。有人會對此說:現在的書法家很多,學習書法的人也很多。“多”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不管對此作如何的量化,它與歷史上的使用和書寫漢字人的比例是難以相提並論的,而所謂的“多”或“很多”,按比例也只能說是極少數。歷史上,社會中每一個讀書人通過教育自然形成的基本技能,就是書法,今天,這一基本技能已經成爲一種特殊的技能,需要通過刻意的專門學習才能爲極少數人所掌握。這之間的差異,一種是自覺地把握,一種是刻意地把握,兩者的區別說明了古今書法基礎的構成,也表明了當代書法很難在歷史的時空中實現提高和發展。這一問題可以簡單地理解爲羣衆基礎的問題。當代書法的社會化、羣衆化、娛樂化的發展成爲一把雙刃劍,雖然爲書法的發展奠定了一些羣衆基礎,可是在書法發展的深層結構中卻對當代中國書法的發展有着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爲藝術的當代書法,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態勢,需要冷靜地認識當代書法普及與提高的問題,像現況中的普及不夠普及,提高不夠提高,即使是持續發展了,內在的品質不高,也難以表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