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經濟分析04:經典博弈論問題及舉例

1 鎖定效應、路徑依賴及大學改革的例子

如果博弈參與人很多,達成協議的成本很高,最初的非帕累託均衡可以被鎖定,導致路徑依賴;每個人多偏好於新產品(或標準),如果其他人都選擇新產品的話:但由於每個人都預期其他人不會選擇新產品,結果是整個社會被鎖定在現有的產品(標準)(非帕累托最優);這常被用來作爲市場失靈的理論證據;但是最新的研究似乎正在推翻這些廣泛流行的結論。

        推翻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的例子:(鍵盤寓言、MAC與IBM、各種計算機語言、大學改革等等)

        大學改革的例子:

        2003年北京大學教師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廢除“近親繁殖”。所謂“近親繁殖”,就是學校只從本校畢業生中招收教員的情況,即所謂的“留校”制度。北大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徹底廢除“近親繁殖”現象,所有教師一律外聘,本校畢業生在校外工作幾年後才能返聘。當時的一種反對意見是,如果只有北大實施改革,其他大學不做類似的改革,那麼北大可能陷入改革的陷進中。

        如上圖支付矩陣所示,假設只有北大實施改革,那麼北大就只得0,反而不如不改革。但是我國目前有100多所重點大學,只要其中有兩所大學實施改革,這兩所大學的人才可以相互流動,則這兩所大學獲得的好處肯定大於2.即使沒有任何一所其他大學改革,北大也有國際上優秀大學的畢業生可以選擇。只要北大開始改革,其他大學觀察到改革的好處,一定會再有一些大學跟進。人才可以更加充分地流動,改革的好處就增加了,自然又會有更多的大學進行改革,逐漸地,所有大學都會進行改革,我們從一個壞的均衡走向一個好的均衡。自北大改革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實行不留本校畢業生的制度,說明“鎖定效應”並不像反對者當初說的那麼嚴重。

        總結:技術演進和社會發展中存在“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即使某種技術或制度安排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但由於是納什均衡,很難改變。“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經常被用來證明“市場的失靈”,但大量經驗研究和觀察表明,問題的嚴重性被誇大了。在短期內,鎖定效應是存在的;但從長期來看,帕累托最優的均衡更可能出現,如果有足夠程度的競爭的話。計劃經濟制度的失敗就是一個例子。

2 集體理性的缺失 -- 囚徒困境

假定有兩個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警察抓住他們以後,分開拘押,並告訴他們:可以選擇坦白,或是不坦白;如果一個人坦白,而另一個人不坦白,則坦白的一方會被立即釋放,而不坦白的一方被判10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會每人各判8年;如果兩人都抵賴,因證據不足,則每人在關押1年後釋放。那麼,這兩個犯罪嫌疑人該如何選擇呢?

私人產品是志願購買的,但公共產品可能需要強制購買;稅收制度就是保證公共產品的生產,解決公共產品生產上的“囚徒困境”。

 

3. 智豬博弈 -- 搭便車

設想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和一頭小豬。在豬圈的一頭裝有一個按鈕,另一頭裝有食槽。在這頭按下按鈕,那頭的食槽會有8單位的食物出現;於是出現如下博弈:

 重複剔除佔優均衡:首先找出博弈參與人的劣戰略(假定存在的話),把這個劣戰略剔除後;然後再剔除剩下的新的博弈中的劣戰略;繼續這個過程,直到沒有劣戰略存在。如果剩下的戰略組合是唯一的,這個唯一的戰略組合就是“重複剔除佔優均衡”。如果這樣的解存在,我們說該博弈是“重複剔除佔優可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