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攻略點滴

​​讀書攻略點滴

@天狼50陳浩

 

      我不是學霸,在大學結識過太多的才華橫溢,高到令人窒息。但是,人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比,讓自己更強些,也就可以啦。

        有個公式:     知識總量 = T*E*D  (“ * ”乘號)

        讀書時間乘以效率乘以深度,是知識總量。假如人家時間比你多用一倍,效率高一倍,讀書深度深一倍,相乘就是8倍。考試的98分和90分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差距可不是8%,80%都說少了。

        討論讀書問題,一般會從讀書的管理談起,分爲三個方面:時間管理,任務管理,效果管理。

 

一、讀書的管理

     1、管理時間

         北京烤鴨想必都喫過,下次帶孩子喫,叫廚師把鴨架子做成椒鹽炸。烤鴨片下來給食客喫的部分,只是鴨肉的一半多些,架子上各種的邊邊角角鴨脖鴨肋筋頭巴腦,不比整肉肉少多少。這是比喻時間,大部分學生只用是那種整塊的時間,邊邊角角是不用來讀書的。

         就如飯前飯後,出門前回家後,課前課後,等等。

         大學生好多人有單詞本,喫飯排隊的時候刷幾個單詞。只是現在很多人改成刷抖音和朋友圈了。

         讀書時間的最大敵人,就是手機,沒有之一。

          從利用邊角時間開始,進入學霸的讀書狀態。

          時間計劃表是必需有的,既是時間管理,也是效率管理。到自習室坐下後再想幹什麼,等狀態上來了,幾分鐘已經過去了。

         管理時間,也是一種態度。

 

      2、管理任務。

        把每天許多做的事規劃好,每件事兒是一個任務。

        學會使用數字三來管理任務。爲什麼是三呢?因爲同時管理三件事是最好的狀態,兩件有點少,四件以上管不過來或很難都做好。

        領導開會,一般說,有三件事佈置一下。開會效率就高。屬下即使不記筆記,也會記住那三件事,因爲人的大腦會自動分配三個空間去記憶。

        曹操勸降關羽,關羽曰三事。一個軍有三個師,一個師有三個團,這叫三三制。

        不止三科,就歸類爲三個方面,每個方面三項任務,一共九項。若再加一層就27個子項了,非常的不現實。

        所以,每天的任務最多是九個。

        同類的問題成批處理,小事情第一時間做,花時間的大任務不超過三個。

        早上起牀時,想想今天最重要的三個任務是啥,晚上熄燈後,回憶下今天做好了哪三項任務。

   

     3、管理效果

        效率和效果是不同的概念。就比如別人做作業用了15分鐘,你用了10分鐘,是效率問題。

        效果,則是讀書的深度,或者記憶的強度,是質量問題。

       舉例,契科夫的《凡卡》,小學課文。課文看一遍記住那個故事,是一般的效果。

       若能理解作者講故事的方式,就如契科夫把凡卡的苦難寫到信裏,過去童年的美好是寫信時的回憶,那信就是講故事的道具,學會這種技巧,下次類似命題作文,用相冊當道具講故事,是不是作文的得分會高些呢?學到這個深度,效果高了一層。

       小說最後,凡卡寄信,地址:鄉下,爺爺收。若能反應出這信是收不到的,沒地址,甚至猜到凡卡沒有貼郵票,那就是優等生了。乃至,讀到此處潸然淚下,體會了作者如何設置這個意外情節將悲劇色彩推到頂峯,那麼,閱讀的效果就又高了一層。

       接下來要講的讀書方式,就是提升讀書效果的技術。

 

二、讀書的方式

     就是如何提高讀書效率和效果的辦法。

     1、設問互動式讀書

           幼兒園的小朋友有這個能力,他們聽故事的時候總在問,那後來呢?

           問和不問的差距很大,問問題之後再聽,一定是專心致志。

           看偵探片時,觀衆不斷地猜兇手,觀衆與情節的展開全程互動。要把讀書變成一個探祕的過程,各種好奇心,貫穿始終。

           因爲設問和互動的諸多好處,所以教師講課時會經常提問,並要求學生回答。小學生中學生很少主動問老師。但是在北大,教授最期望學生問出問題來,那些問題又給了教授展示其知識儲備以及思維深度的機會。

           與課本獨處,也是要問問題的,然後去書裏找答案。

          不僅要與書的內容互動,還要互動其講課的方式,繼而問自己,如果我講這段,怎麼講清楚。

         設問式讀書又叫牽引式讀書,就是思維走在教師和書本的前面。比較一下帆船和輪船的區別,風吹動者帆,船是被動的。輪船有個發動機,自己在走。

         這樣聽課和看書,效率和效果就不一樣了。至少,上課不會打瞌睡。

 

  2、挖掘式讀書

       蘇州人告訴你,這裏曾經是古代吳國的國都,吳王夫差的國都,你獲得了一個知識點。

       夫差都知道的,就是和越王勾踐打架的那個,成語《臥薪嚐膽》的典故。所謂挖掘式讀書,就是馬上搜索,越國的國都在哪裏?

        紹興,古稱會稽。有一種黃酒超市見過,會稽山牌,紹興的,股票代碼601579。

       誰建的蘇州?是伍子胥。伍子胥是吳國晚期的大臣,這是你知道的,夫差殺了伍子胥,吳國亡。那麼,吳國一定存在早期都城,因爲蘇州是伍子胥建的。

       是梅里,位於無錫市。

       挖掘式讀書,將一個知識點擴充爲一個知識網。

       自己挖出的知識,還真是自己的,記憶最深。

       解完一道幾何題後,一定要再挖挖,這題還有沒有別的解法?

      於是問題來了,挖掘式讀書用時顯然要多些,時間不夠用咋辦?別擔心這個問題,會讀書的學生看書和做作業都快,效率高了,時間就有了。

 

    3、歸納式讀書

       就是像收拾房間那樣把知識梳理分類,存儲在筆記本的知識框圖上。這是複習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

       前文說,自己挖出來的知識是自己的。那麼經過歸納梳理後的知識,也是自己的了。

       複習參考資料上有各種歸納,但那個不是自己做的,即使背下來,也不是自己的。

       找個厚厚的大本子,歸納出知識點,畫出知識結構框圖,用線條描繪出知識展開的過程以及相互的關係。這種本子我中學時就有,我鄰班龐同學也有,我倆經常換着看對方的。

      1980年高考,他第一,我第三,都被清華工物系錄取,他四班學反應堆,我五班學加速器,還是鄰班。

 

    4、場景化讀書

        奧數有個雞兔同籠問題,100只動物,要麼是兔子要麼是雞,共有360條腿,問只雞多少隻兔子多少頭?

         可以這樣想象下,讓所有雞兔站成一排,然後命令兔子,擡起前腿!

         100只雞兔,有200條後腿站在地上。總共360條腿,多出的160條是兔子的前腿,80只兔子。

         雞20只。

         用抽象的計算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只是第一次接觸這類問題,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立刻學懂。用擡起前腿場景化後,這堂課5分鐘就搞定了,而且終生不忘。

         場景化是一種能力,貌似也是一種情商。

         就如,求 S = 1 + k + k^2 + ... + k^n + .....  一個無窮級數的求和,k小於1。

                           =  1 +k(1 + k +k^2 + ......) 

                           =  1+ kS

                        S =  1/(1-k)

       把原題右側第二項開始提取個k,剩下的部分還是個S,如果能把這個過程在大腦中想象出來,那麼求解的速度就會很快,就如一個虛擬投影機,把那些符號圖形化在大腦裏,比如第三行的kS 移到左邊,不是在紙上移,而是在腦海中飛過去,同時加號變成減號,再提取出1-k,飛到右邊分數線的下方。

       抽象問題使用形象思維。

       文科的問題反過來,把具體的描述抽象。就如祝福的第一部分,是第一人稱的“我”的遇見祥林嫂以及我離開魯鎮的過程。讀完後要抽象出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冷酷和僞善,或者說魯迅罵了讀書人。

       後半部分,魯迅罵了羣衆。

       不是說這是反禮教的作品麼?那您沒讀懂。唯一好些的人,是魯四嬸。

       沒讀懂,就是抽象的能力不夠。

 

     5、框架式讀書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框架。就比如數學和物理,各章節三部分組成:概念、定理、解題方法。

        概念是必考的,就如直線射線線段,一定是單元考試的內容。

        定理,或者是現象或公式,其實就是概念和概念間的聯繫,如牛頓第二定律,就是力、質量和加速度間的關係。

        不要認爲背下定理就能解釋世界所有問題了。每個具體問題都是很多人用了很多時間解決的。考試就那2小時,都去推演一遍時間不夠。所以,把各種同類習題歸納,記憶其解決套路,就形成方法層面的知識。

       寫作文的框架,謀篇佈局、段落銜接、起承轉合、收尾呼應是第一層,字詞和修辭的善用是第二層,第三層叫文氣,多讀多寫幾篇會體會到。

        框架式讀書相當於預先準備好若干個貼上標籤的抽屜,知識來啦,按照知識框架把不同的組分裝進大腦,這不就是學完了學好了麼?

        上述讀書方法,是我初中兩年的總結。我的初中只念了兩年,因爲沒有了對手,初三沒念,直接上了高一,高二讀完,就去上大學了。

 

三、讀書的格局和境界 

      這是個抽象問題,我們具體說。

      我把我家娃的同學找來,都是班上學的好的那幾個,我請他們喫飯,飯前講讀書方法。這幾個孩兒可能是我家娃的主要競爭對手,這樣的活動用意何在?

      因爲真正的對手,就不在這個班上,甚至不在這所學校。同學,是戰友關係。

      這算是境界吧。分享,把自己最好的讀書經驗分享給更多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我期望我的孩子理解這些,身教重於言傳,他會去模仿的。

      我的高中的大部分自習時間,都用在輔導同學上了。教的多了,我自信比我老師更會考試。

      分享式讀書,是讀書方法的第6條。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幫助了多少的別人,馬雲做的比我們都好。

      當你幫助了別人後,要謝謝別人給你幫助他的機會,因爲你的收穫一定比他更多。 

 

       謝謝各位!

      天狼50陳浩

      2019年10月20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