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端 午

五月五是端午,农历五月五快到了,今年又是润月,天气也热了起来。

以前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现在没到端午,天气已经全面入夏,热得不行。

端午,是与粽子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哪个节日不是与食物有关?食物的作用或许就让是你记住节日。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是从小就被灌输的知识。然而,实话实说,少年时期,我只是觉得粽子好吃,耐饥,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能饱饱的吃一顿清香的粽子,那是铭记一辈子的。


包粽子的有两种叶子。一种是宽大的箬叶——现在超市里的“五芳斋”什么的就是用箬叶包的。叶子薄而宽大,随手就能卷成而桶装在塞上米,扎紧线绳。我曾在嘉兴粽子车间看过,手工包粽子的速度真是飞快,熟练工人每天包粽子数量极惊人,并且是常年这样包粽子的。

小时候,见到的粽子都是用苇叶包的,苇叶窄而硬,需要两三片交错在一起,才能包好,还得时常提防叶子破漏,捆扎用蒲草。在草木灰水里煮出来,清香清香。


五月正是这种芦苇叶最绿最好的时候。

母亲心灵手巧,几乎可以做出任何小吃,唯独不会包粽子。为了满足孩子吃粽子的愿望,端午节前,母亲会涮好粽叶,泡好糯米,请人来包粽子。我的大姨娘下放回来后,学会了包粽子——是那种格铮铮的小脚粽子,扎的结结实实,相当美观。现在,大姨娘早就不包粽子了——太麻烦了。

从刷粽叶、泡糯米,到包好粽子已经够麻烦了。不过想吃到粽子还得进行最后一个环节——煮粽子。煮粽子全是功夫活。没有压力锅的时候,要在煤球炉上小火煮一夜,加上草木灰水的意思也是让水里含有碱性。时间短了,剥开粽子,中间还是一粒一粒的生糯米。

那时,粽子只有一种白米粽子。最好吃的是粽子尖,因为煮的最透,粽叶的清香几乎包裹着白米。蘸上白砂糖,端午节过得就很隆重了。

“西瓜吃心,粽子吃尖”老话里说的就是讲究而挑刺、不能吃亏的人。用生活的语言,形象易懂。

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绿豆糕。

那可是真正的用绿豆粉和芝麻油做成的真正的绿豆糕。颜色并不太绿,并且有绿豆的豆香,加上芝麻油的碰鼻香。绿豆糕不能多吃,油太大,而且齁甜齁甜的。

还有竹节糖、蜜粽糕,现在已经不大见到了。都是用糯米做的,竹节糖切成一节一节的,裹上炒熟的芝麻。这些都属于端午的零嘴儿。


端午时,蚕豆上市了。取嫩蚕豆——不要剥成豆米——在饭锅头上蒸熟,穿成一串,给孩子挂在脖子上,图个好玩。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提到的罗汉豆,不清楚是什么,问老师也没说清楚。后来看了汪曾祺的小说,才知道,原来罗汉豆就是蚕豆而已。鲁迅先生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吗?况且,绍兴也并没有罗汉豆的提法——至少,蚕豆的知名度还大些。

苋菜也是这个季节的上市蔬菜,苋菜的最大特点就是苋菜汤是红色的“吃红饭”是给孩子带来一点好奇。

划龙船似乎有过一两次,并不常见,可能跟我的故乡没有那么大的水面有关。

门上插艾草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艾叶的药香味,闻着并不讨厌。

端午一过,夏天就全面接管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