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筆記之十三 實數和尚行持

       陸游晚年蟄居家鄉,結廬爲庵,取“老而學如秉燭夜行”的意思,寫成《老學庵筆記》。其中卷三有這麼一則故事。


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後住雪竇,雪竇在四明,與天童、育王俱號    名剎。一日,同見新守。守問天童覺老:“山中幾僧?”對曰:“千五百。”又以問育王諶老,對曰:“千僧。”末以問持,持拱手曰:“百二十。”守曰:“三剎名相亞,僧乃如此不同耶?”持復拱手曰:“敝院是實數。”守爲撫掌。

     故事很好懂,面對太守差不多大的寺廟,爲什麼數字差別這樣的大的困惑,行持一句話就說的透透的:我說的是實數。

      好一個幽默的明州和尚!


 看來,注水數字,遠在宋代就已經不少見,並且習以爲常。按說,出家人不打誑語。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的主持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可面對太守的詢問,兩人還是習慣的誇大了數字。好在還有明州和尚行持,總算給大家找了個臺階:數字有實數也有虛數,別人說的我不好評論,反正我說的是實數。

     水分數字從古至今,一直沒能杜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