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夜讀】理解他人的感受


楊師在《修身要旨》裏講到,“理解他人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樣纔可能將事情辦明白。”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那麼,怎樣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何忖度?需要的是誠意正心。

                          1

《韓非子》裏有個典故,叫“郢書燕說”。

故事講,“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郢都有個人給燕國宰相寫信,晚上寫信時,燭光昏暗,於是告訴在旁舉蠟燭的人,把蠟燭舉得高一些,不巧,他一邊說一邊就把“舉燭”二字寫到了信裏,又沒校對出來。舉燭,本來不是他在信中要表達的意思,不想,燕相看到後自作聰明地理解爲“舉燭,是崇尚光明啊,崇尚光明就是舉賢任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嘛。”燕相把他的領悟稟報了燕王,燕王高興地採納了這一建議,燕國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治理收到了成效,但這也不是這封信的本意啊。

搞笑的燕相,理解偏了,卻歪打正着。這也是一種忖度,雖理解錯了,但成效不錯;可這終歸是少數、個案,現實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敗局。

                          2

西漢劉向《戰國策》裏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來頗有意趣,值得玩味。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其妾和客人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皆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謗譏於市,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是齊威王時的齊國國相,標準一美男。身高一米八五以上,跟今天三軍儀仗隊員的大個,容顏英俊,特別帥氣。鄒忌早起對鏡穿衣,看着鏡子裏的自己,頗有一點自戀。於是,問妻子,“都說城北徐公是美男,那我和徐公誰更帥?”其妻回答“徐公帥,可比不上你。”聽了這話,鄒忌心底裏有一點小得意,卻還是不太自信,又去問小妾、問來訪的客人,答案不出所料的一致。及至看見徐公,才發現還是徐公更帥,回頭照照鏡子對比一下,感覺和徐公相比差距不小呢。這是啥情況啊?晚上睡不着覺,翻來覆去地想,總算明白了:雖然答案是一致的,但出發點迥異。妻子是愛我,小妾是怕我,客人是有求於我啊。

早晨一骨碌爬起來,趕緊進宮面君,講了自己的故事,並由此引申到國家治理上。這麼大的國土,這麼多的城池,左右的人都愛戴您,朝廷衆臣都懼怕您,鄰國友邦都有求於您,這麼說,您是不是也像我一樣很容易被矇蔽啊?

一語點醒夢中人。鄒忌摸準了齊威王的脈,齊王也聽懂了這個故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上下同欲,國家日漸強盛。

鄒忌的一個故事,就講清和理順了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

                          3

1929年中,毛委員給閩西紅區的50多位黨代表培訓。田間地頭,毛委員從事關農民生存的切實問題着手,親自提問、記錄,用比較法啓發大家。

毛委員問:民國十三年地主收多少租?現在是民國十八年,又收多少租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答道:民國十三年,地主收的租佔農民收穫30-40% ,現在都到60-70%了。

毛委員又問:民國十三年,布、鹽、洋油是麼子價錢?現在呢?貴了,還是便宜了?

大家答道:民國十三年,6分錢1尺布,現今2角4分1尺;過去1角錢買3斤鹽,現今1角錢1斤;過去1角錢能買1斤半洋油,現今只能買12兩(16兩制)。東西哪樣不貴喲?

通過數據對比,毛委員剖析到,“你知道物價爲啥貴了?地租爲啥重了?原因就是帝國主義勾結反動派,加上軍閥混戰。通過加租加稅把經濟危機轉嫁給老百姓,他們自己從中撈一把。”

毛委員接着循循善誘地講到,“你們看,地主如此加租、增價,老百姓咋樣不苦呢。咋辦?只有革命,打到反動派,分田分地。取消地租,取消苛捐雜稅,老百姓能不高興嗎?肯定高興。擁護共產黨嗎?當然擁護。羣衆高興,羣衆擁護,革命也就有希望了。”

可見,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才能成事,這話說到了點子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看到,上述的好故事都不是自嗨,而是能引發共振共鳴,共振共鳴的前提就是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